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举。略述其大者如此。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译文】:
薛侯丰颐广额,一见面就知道他是大器之材。今年秋参加考试,在省试中名列前茅,先取余友元善,其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越,文采超群,根基深厚,幽深透彻,如果不是像他这样有眼光的人,没有谁能赏识他的才华。我弟弟朴实正直温文尔雅,其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样,能不成为师门的耻辱吗?因此,用这两个人才来选拔,岂止是五个人?侯真是善于识别人才啊。侯的政绩,不可枚举。简要叙述他的大事件如下:汉廷治理政事,岂能有超过侯的人?侯就要离开这里了。
呜呼!如果逆臣魏忠贤时,不是激变而是调和,难道会决裂吗?谁说文人没有奇识,不能先睹事物的端倪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赠序。作者以送友人江陵薛侯入觐为题,对薛侯作了全面的评价。
第一层(首二句),从外貌、气质方面写薛侯。“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突出表现了薛侯的仪表不凡、气宇轩昂,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觉,从而也暗示了他的非凡才能和远大的抱负。“今年秋”以下四句,点明薛侯入闱的情况。“今年秋”三字表明时间,说明入闱已不止一次,而“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则说明薛侯不仅自己入选,而且还能提拔同辈,这是对他才能的最好证明。“元善才识卓绝”一句,既赞美了元善的高才,又肯定了薛侯对后进的扶植。
第二层(四句),主要评论元善。“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指出元善不仅才高八斗,而且文才出众,文章的骨骼坚实,内涵深邃,非同一般。这既是对元善的褒扬,同时也暗示薛侯对他的发现。“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这是说如果没有像薛侯这样的知人者,就不会有元善这样的文学天才。这一比喻极为生动形象,既表达了对薛侯的赞赏,又暗含了他对自己兄弟的批评;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第三层(六句),评论自己弟弟。“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意思是:我的哥哥薛侯为人正直温文,文章也是如此,他能不受师门的耻辱。这两句是对薛侯的赞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励。
尾联(四句),抒发感慨。“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意思是:用这两位杰出的人才去选拔人才,岂不胜过十个八个的人才?“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神于相士”四字高度赞扬薛侯的慧眼识才。“宁至决裂乎?”是问如果逆珰魏忠贤时,不是激变而是调和,是否就不会闹到如此地步?“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这是对前四句内容的进一步发挥,指出文人也有奇才异识的,关键在于能否先见之明。
这首诗是一篇赠序。它以送朋友入京赴任为题,对这位名叫薛侯的朋友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颂。
开头两句,首先从容貌上称赞薛侯丰颐广额,一表堂堂,使人一看便知其是大器之材。紧接着,通过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说他今年秋参加考试,在省试中名列前茅,先取了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这两处地方,都充分地说明了薛侯的才华过人。“元善才识卓绝”,是赞语中的重点所在。“其为文骨胜其肌”,则是赞语中的关键所在。一个“胜”字,把元善的才华比作骨骼,把他的学识比作肌肤,形象鲜明,贴切自然。
中间两句,主要评论元善。“非具眼如侯”是说如果没有像薛侯一样的知人者,就不可能有元善的出色表现。“宁至决裂乎?”则是对前面所说进行假设性反问。“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是对前面所说内容的一个补充,意思是:谁说文人就没有奇识异略?只要能够先见之明,就能避免这种结局。
最后两句,是诗人自己的话。“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意思是:用这两位杰出的人才去选拔人才,岂不胜过十个八个的人才?“能不为师门之辱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用他们去当老师,那就未免太丢人现眼了。
全诗共七百二十个字。开头两段赞薛侯的才华,中间两段评论元善和自己的兄长的才华,结尾两段抒发感慨。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其中对薛侯的赞语,既热情洋溢,又恰如其分,对元善和自己兄长的评语,既实事求是,又充满激情,对结尾两句的议论更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