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幼学琼林·地舆》中“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这一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古代帝王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区别,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 诗句解析:
- 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描述了尧时期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单而满足。
- 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反映了周文王时期,人民相互推崇农耕文化,共同劳动的景象。
- 译文注释:
- 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费长房”指东汉时期的方士费长房,他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赠予他一根缩地鞭,可以使施法者瞬间移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而“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则是指秦始皇为了方便征战,曾使用过鞭打石头以使石头飞走的奇异法术。
- 赏析:
- 尧帝黎民之自得:尧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理想的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文王百姓之相推:文王时期,周文王推行仁政,鼓励农耕,使得百姓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劳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良好风气,即当政者有良好的治理,使得民众之间能够互帮互助,社会秩序良好。
- 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圣人的敬仰之情,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得益于圣人的智慧和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