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朱碧潭诗序
诗人朱碧潭君汶,是名门之后,少年时跟随父亲四处游历。他曾经游览过荆湖、豫章等地的名胜古迹,曾在洞庭湖、彭蠡湖和九江之间乘船游玩,感受着波涛汹涌的壮美景象。他在匡庐山登高望远,在赤壁欣赏古时候贤人隐居遁世、啸咏作诗的场景,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愿望,于是他开始学习写诗,并沉醉其中。他沉醉于自己创作的诗歌,自得其乐,以为无人能知他的心思,人们都很容易地看待他,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他的诗作并未在当时流传开来。家中的墙壁和窗户上,都写满了他的诗句,但字迹模糊,涂改涂抹,只是用来向家人炫耀而已。他生活贫困,没有人帮助他谋生,家人讥笑他说:“什么东西这么讨厌,白白玷污了家里的墙壁和门窗,连食物都没有用,简直就是画饼充饥。”家人还把笔砚丢到地上,想要激怒朱碧潭,希望他能有所作为。朱碧潭并不因此而生气,也没有因此改变他的行为。
郡守外出巡视,询问当地的朱诗人碧潭是谁。手下的人带着教令在街上大声询问,没人认识朱碧潭,很久之后才得知他就是朱碧潭。手下的人来到朱碧潭家的门前,强行请朱碧潭入府见礼。朱碧潭穿着粗布衣服,袖口窄而长裾宽,大步走向郡守的府邸。郡守亲自与他行礼,朱碧潭无所畏惧,长揖就座。朱碧潭居住的地方位于西郊,偏僻处田坳林麓的交汇处,整天没有几个人来访问。郡守独自一人去拜访他。老亭几间简陋的建筑歪斜倒塌,竹子支撑着它们,郡守在下面坐着等待他。突然烟熏日晒,立刻收集树叶来烧笋吃,煮茶来喝郡守。皂隶忍饥受骂在外面等着,朱碧潭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于是朱碧潭的名声在郡中传开,他的诗作也开始在人们口中流传。然而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与郡守交往,受到指指点点的人很多,诽谤和嫉恨蜂拥而至。然而郡守对待朱碧潭的态度如此谦卑,并不因为朱碧潭擅长写诗而有其他原因。郡守的父亲与朱碧潭的父亲以前有过交往,是以友情回报旧情罢了。朱碧潭的诗虽然因此闻名于人,但人们对他的诗并不重视,仍然认为他的诗不值得一提,还对他的诗进行了诋毁。唉,真是穷困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