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太史慈招得精壮二千余人,并所部兵,正要来与刘繇报仇。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泾县城头,苦不甚高。当夜孙策命陈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见城上火起,上马投东门走,背后孙策引军赶来。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
诗句
却说太史慈招得精壮二千余人,并所部兵,正要来与刘繇报仇。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泾县城头,苦不甚高。当夜孙策命陈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见城上火起,上马投东门走,背后孙策引军赶来。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
译文
据说太史慈召集了两千多名精壮的士兵,加上他原有的部队,正准备报仇去攻击刘繇。孙策和周瑜讨论了捕获太史慈的计划:周瑜下令从三个方向围攻县城,只是在东门外留下一条道路让敌人逃走,在离城市二十五里的地方,在三条路上埋伏了军队,当太史慈的部队到达时,他们由于疲劳不堪、人马疲乏,必定会落入陷阱。太史慈招募来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山野之人,不懂军事纪律。泾县城头的高度不够高。那晚孙策让陈武穿短衣拿刀,率先爬上城墙点火,太史慈看到城中起火,上马往东门逃跑,但后面孙策带领的军队紧追不舍。太史慈正在逃跑时,后面的追兵已经赶到了三十里外,但他并没有再继续追赶。太史慈跑了五十里路,人马都累坏了,就在芦苇丛中,突然传来喊叫声,太史慈急忙想要逃跑,却被绊马索绊倒在地,被活捉了。孙策知道有人把太史慈带来了,亲自出营安抚士兵们,自己解下绳索给他松绑,然后把自己的锦袍披在他的身上,请他进入军营,对他表示歉意说:“我知道你是个讲道义的人。刘繇这些人真是愚蠢无能,不能任用你这样的人才,以至于我们这次失败。”太史慈看到孙策对他非常好,于是请求投降。
关键词注释
太史慈: 东汉末年名将,字仲豫,吴郡富春人。
精壮: 精锐强壮的士兵。
所部: 所属部队或部下。
孙策: 孙权的父亲,著名的将领。
周瑜: 孙策的好友,杰出的军事家。
县: 古称县为“邑”,这里指泾县。
火起: 指火烧城池。
绊马索: 古代用于绊马的绳子。
刘繇: 东汉末年割据江东的军阀之一。
大将: 高级将领。
士卒: 士兵,泛指军人。
解投: 解开束缚、释放之意。
策: 这里是孙策的别称。
慈见: 太史慈看到。
待之甚厚: 对待太史慈非常优厚。
蠢辈: 愚蠢无能的人。
山野: 乡村野外之地。
苦不甚高: 地势不高。
解到: 解送或逮捕。
策知: 知道或了解。
自释其缚: 自己解开捆绑。
锦袍: 华丽的衣服。
请入: 邀请某人进来。
真丈夫: 真正的男子汉。
使: 使用或利用。
蠢辈: 蠢笨无能的人。
不用为大将: 不适合担任重要将领。
败: 失败。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孙策和周瑜计划活捉太史慈的故事。诗中的太史慈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武将,但在孙策、周瑜等人的计策下,最终被活捉。诗中的孙策、周瑜等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智慧。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战斗场景,展示了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人物的英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