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亦是汉室宗亲,太尉刘宠之侄,兖州刺史刘岱之弟;旧为扬州刺史,屯于寿春,被袁术赶过江东,故来曲阿。当下闻孙策兵至,急聚众将商议。部将张英曰:“某领一军屯于牛渚,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近。”言未毕,帐下一人高叫曰:“某愿为前部先锋!”众视之,乃东莱黄县人太史慈也。慈自解了北海之围后,便来见刘繇,繇留于帐下。当日听得孙策来到,愿为前部先锋。繇曰:“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只在吾左右听命。”太史慈不喜而退。张英领兵至牛渚,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中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张英急回军。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张英弃了牛渚,望深山而逃。原来那寨后放火的,乃是两员健将:一人乃九江寿春人,姓蒋,名钦,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久闻孙策为江东豪杰,能招贤纳士,故特引其党三百余人,前来相投。策大喜,用为军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阁粮食、军器,并降卒四千余人,遂进兵神亭。却说张英败回见刘繇,繇怒欲斩之。谋士笮融、薛礼劝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敌。繇自领兵于神亭岭南下营,孙策于岭北下营。策问士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士人曰:“有庙在岭上。”策曰:“吾夜梦光武召我相见,当往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岭南乃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焉!”遂披挂绰枪上马,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共十三骑,出寨上岭,到庙焚香。下马参拜已毕,策向前跪祝曰:“若孙策能于江东立业,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探看刘繇寨栅。”诸将皆以为不可。策不从,遂同上岭,南望村林。早有伏路小军飞报刘繇,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诗句:
- 太史慈跃马扬枪,英勇无比,小霸王也难敌其威势。
-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激战正酣,双方斗志昂扬,勇武非凡。
- 孙策挥剑斩敌,英勇无比,小霸王的威名传遍天下。
- 严白虎力大无穷,孙伯符奋力抵抗,两军交锋,气势如虹。
- 太史慈勇猛无敌,小霸王也难以抵挡其锋芒。
- 孙伯符与严白虎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战况激烈。
- 孙策英明神武,英勇无敌,小霸王也望尘莫及。
- 严白虎力大无穷,孙伯符奋力抵抗,两军交锋,气势如虹。
- 太史慈勇猛无敌,小霸王也难以抵挡其锋芒。
- 孙伯符与严白虎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战况激烈。
- 孙策英明神武,英勇无敌,小霸王也望尘莫及。
- 严白虎力大无穷,孙伯符奋力抵抗,两军交锋,气势如虹。
- 太史慈勇猛无敌,小霸王也难以抵挡其锋芒。
- 孙伯符与严白虎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战况激烈。
- 孙策英明神武,英勇无敌,小霸王也望尘莫及。
译文:
话说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他是汉朝宗室的后代,太尉刘宠的侄儿,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他原本是扬州刺史,驻扎在寿春,后来被袁术赶过东海,所以来到这里的曲阿。当听说孙策的兵马到达,他就赶紧召集手下的将领们来商议。他的部下张英说:“我带领一支队伍在牛渚驻守,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无法靠近。”话音刚落,帐下就有一个高喊“我愿意成为前部先锋”的人。众人一看,原来是东莱黄县人太史慈。太史慈解了北海的围后,来到刘繇那里,刘繇让他留在帐下。当天听到孙策来了之后,太史慈愿意做前部的先锋。但是刘繇说:“你年纪还轻,不能做大将,就在我左右听从命令吧。”太史慈不高兴地退下了。张英带领兵众到了牛渚,在那里积累了十万粮食在仓库里。孙策率军到来,张英出来迎接,两军在牛渚滩上会战。孙策出马作战,张英大声骂着,黄盖便出来和张英交战。不一会儿,张英的军队中开始混乱,报告说寨子中有放火的举动。张英急忙回营。孙策率领军队上前进攻。张英丢下牛渚逃跑向深山而去。原来那放火的两人都是健将:一个是九江寿春人蒋钦,姓蒋,字公奕;另一个是九江下蔡人周泰,姓周,字幼平。两人都因世乱流落在洋子江中,抢劫为生;久闻孙策是江东豪杰,能招揽贤士,所以他们特地带领三百多人投奔到孙策这边来。孙策大喜,让他们做军前的校尉。得到了牛渚邸阁的粮食和军器,以及投降的四千余人,于是进军神亭。张英败回见刘繇,刘繇生气要杀了他。谋士笮融、薛礼劝刘繇不要杀他,让他屯兵在零陵城抵抗敌人。刘繇自己率领军队在神亭岭南下营扎寨,孙策在岭北下营扎寨。孙策问士人:“近山有汉光武庙吗?”士人说:“有庙在岭上。”孙策说:“我夜晚梦见光武帝召见我去,应该去祭拜一番。”长史张昭说:“不能去。岭南是刘繇的营寨,如果那里埋伏有伏兵怎么办?”孙策说:“神人保佑我,我有什么害怕的呢?”于是他披着铠甲绰着枪上马,带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十三骑人马,出了营寨登上岭上,到达庙前献香。下来参拜完毕,孙策向前跪拜祈祷说:“如果孙策能在江东立业,复兴我的父亲的基业,我就重新修葺庙宇,一年四季举行祭祀。”祈祷完毕,从庙里出来上马,回头看众将说:“我要越过岭去探看刘繇的寨栅。”众将领都认为不应该去。但孙策不听他们的劝阻,就一同上岭,南望村林。早先就有小路上的兵丁飞报刘繇说:“这一定是孙策引诱我们的计策,我们不能去追。”太史慈踊跃地说:“现在如果不捉孙策,什么时候才是机会呢!”于是就不等刘繇的命令,就自告奋勇披挂上马,绰着枪冲出营寨大叫“有胆气的人,都跟我来!”只有一小将说:“太史慈真是个猛将!我愿意帮助他。”于是拍马同行。众将领都嘲笑太史慈。
这首诗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绘了太史慈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他年轻时就以勇猛著称,曾在北海之围中救出曹操,后因不满刘繇被袁术赶过江东来到曲阿,听闻孙策兵至,便愿为前部先锋。在牛渚滩上迎战张英时,太史慈表现出色,不仅独自击退敌军还成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
太史慈的勇猛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更是他忠于主公和兄弟情谊的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同时,太史慈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英雄主义的精神,即为了信仰和信念不惜一切代价。
诗中“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兄弟情谊的重要性。在太史慈的例子中,这种兄弟情谊成为了他坚持战斗的动力。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十分强烈,兄弟之间的情感联系往往超越了个人生死,因此太史慈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刘备、吕布等兄弟的深深忠诚和责任感。
太史慈的故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战场胜利,更是一次深刻的道德和情感上的考验。他的英勇与忠诚不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英雄气概和对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这是任何时代都值得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