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便令与朱治、吕范等相见。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策遂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商议攻击刘繇。
诗句:行至历阳,见一军到。
译文:我来到历阳的时候,看到有一支军队到来。
注释:历阳(现安徽省和县),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
诗句: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
译文:在军队的前面,一个人身材挺拔,仪表出众,容貌秀美,见到孙策后,他立刻下马并跪拜。
注释: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形容这个人不仅外表英俊而且气质非凡。
诗句: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
译文:孙策审视这个人时发现他是来自庐江舒城的,名字叫周瑜,字公瑾。原来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迁移到舒城居住,后来周瑜和孙策年龄相仿并且关系非常亲密,因此他们成为了亲兄弟。
注释:庐江舒城,指的是地名。昆仲,古代对兄弟的尊称。
诗句: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
译文:孙策比周瑜大两个月,周瑜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孙策。他的叔父周尚现在担任丹阳太守,这次他来孙策这里探望亲戚。
注释:长瑜两月,指孙策和周瑜的年龄相差两个月。
诗句: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
译文:孙策见到周瑜非常高兴,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注释:衷情,指真诚的内心话。
诗句: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
译文:周瑜说:“我愿意竭尽全力,一起谋划大事。”
注释:犬马之力,比喻自己的努力。施,给予;犬马之力,指自己愿意付出极大的努力。
诗句: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便令与朱治、吕范等相见。
译文:孙策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的帮助,大事就成功了!”于是让他们和朱治、吕范等人见面。
注释:谐,成功。
诗句: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
译文:周瑜对孙策说:“您想要完成大事,也知道江东有两位张氏兄弟吗?”
注释:二张,指张昭和张纮两位先生。
诗句:策曰:“何为二张?”
译文:孙策问道:“这两位是谁?”
注释:问句,表示询问。
诗句:一字张子布、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
译文:张昭的字就是“子布”,张纮的字就是“子纲”。这两人都有能通晓天下事物的才能,因为他们避开战乱在这里隐居生活。你为什么不把他们请进来呢?
注释:经天纬地,形容人的才能高超到能够治理国家的程度。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孙策和周瑜之间的友情和合作,以及他们在策划共同的事业过程中的交流和对话。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决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