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汉在林子里听的,大笑道:“我晦气,他倒来惹我!”就从林子里拿着朴刀,背翻身跳出来,喝一声:“秃驴!你自当死,不是我来寻你。”智深道:“教你认的洒家!”轮起禅杖抢那汉。那汉拈着朴刀,来斗和尚。恰待向前,肚里寻思道:“这和尚声音好熟。”便道:“兀那和尚,你的声音好熟。你姓甚?”智深道:“俺且和你斗三百合,却说姓名。”那汉大怒,仗手中朴刀,来迎禅杖。两个斗了十数合,那汉暗暗的喝采道:“好个莽和尚!”又斗了四五合,那汉叫道:“少歇,我有话说。”两个都跳出圈子外来。那汉便问道:“你端的姓甚名谁?声音好熟。”智深说姓名毕,那汉撇了朴刀,翻身便剪拂,说道:“认得史进么?”智深笑道:“原来是史大郎。”两个再剪拂了,同到林子里坐定。智深问道:“史大郎,自渭州别后,你一向在何处?”史进答道:“自那日酒楼前与哥哥分手,次日听得哥哥打死了郑屠,逃走去了。有缉捕的访知史进和哥哥赍发那唱的金老,因此小弟也便离了渭州,寻师父王进。直到延州,又寻不着。回到北京,住了几时,盘缠使尽,以此来在这里寻些盘缠,不想得遇。哥哥缘何做了和尚?”智深到前面过的话,从头说了一遍。

诗句

水浒传 · 第六回 ·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译文

《水浒传》第六回中,九纹龙在赤松林中听到了鲁智深和史进的谈话。他大笑道:“我晦气,他倒来惹我!”随即从林子里拿出朴刀,转身跳出来,喝声“秃驴!你自当死,不是我来寻你。”

鲁智深回应道:“教你认的洒家!”并拿起禅杖向那汉进攻。那汉举起朴刀与鲁智深交战。正在激烈交锋时,那汉突然觉得鲁智深的声音很熟悉,便问道:“那和尚,你的声音好熟。你姓甚?”

鲁智深回答:“俺且和你斗三百合,再说姓名。”那汉大怒,挥动手中的朴刀迎击鲁智深的禅杖。经过十几合后,那汉暗赞:“好个莽和尚!”又交手四五合,那汉叫道:“少歇,我有话说。”两人停止战斗,各自回到安全地带。

那汉问道:“你端的姓甚名谁?声音好熟。”鲁智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后,那汉放下手中的朴刀,转身准备施礼,说:“认得史进么?”鲁智深笑道:“原来是史大郎。”随后两人互相行礼后,坐下继续交谈。

鲁智深问史进:“史大郎,自从在渭州分手后,你一直在哪里?”史进答道:“自从酒楼前与哥哥分手后,第二天就听说哥哥打死了郑屠,便逃走了。后来有缉捕人员得知我和哥哥一起带着金老去投靠,所以我也离开了渭州。一直寻找师父王进直到延州,但仍然找不到。最后回到北京后,花费了许多钱,现在在这里找些生活费用,却意外地遇到了你们。”

注释

  •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述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的故事。
  • “第九回”:这是《水浒传》的具体章节序号。
  • “九纹龙”:是小说中的人物名。
  • “赤松林”:故事发生的地点之一。
  • “鲁智深”:小说人物名。
  • “火烧瓦罐寺”:故事中的一场战役。
  • “史进”:小说人物名。
  • “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渭南一带,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地点。
  • “郑屠”:古时对恶霸的一种称呼。
  • “王进”:小说人物名,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 “金老”: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与史进有很深的友情。
  • “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延安市。
  • “北京”:古代首都的名称。
  • “找些盘缠”:意为寻找钱财或生活费。
  • “得遇”:遇到或碰到的意思。
  • “缘何”:为何的意思。
  • “和尚”:佛教信徒的俗称。
  • “从头说了一遍”:意思是把前文的话重新说了一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水浒传》中一个典型的冲突场景:鲁智深和史进在赤松林中偶遇,然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打斗。诗中通过对话展示了两位英雄的外貌和动作,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和相互尊重的氛围。通过这种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两位英雄的个性特点,还表现了他们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深厚的友谊。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和尚和普通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即和尚和普通人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