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朱仝、雷横两个来到后堂,领了知县言语,和县尉上了马,径到慰司,点起马步弓手并士兵一百余人,就同何观察并两个虞候作眼拿人。当晚都带了绳索军器,县尉骑着马,两个都头亦各乘马,各带了腰刀、弓箭,手拿朴刀,前后马步弓手簇拥着,出得东门,飞奔东溪村晁家来。到得东溪村里,已是一更天气,都到一个观音庵取齐。朱仝道:“前面便是晁家庄。晁盖家有前后两条路:若是一发去打他前门,他望后门走了;一齐哄去打他后门,他奔前门走了。我须知晁盖好生了得,又不知那六个是甚么人,必须也不是良善君子。那厮们都是死命,倘或一齐杀出来,又有庄客协助,却如何抵敌他。只好声东击西,等那厮们乱撺,便好下手。不若我和雷都头分做两路,我与你分一半人,都是步行去,先望他后门埋伏了,等候唿哨响为号,你等向前门只顾打入来,见一个捉一个,见两个捉一双。”雷横道:“也说得是。朱都头,你和县尉相公从前门打入来,我与你截住后路。”朱仝道:“贤弟,你不省得。晁盖庄上有三条活路,我闲常时都看在眼里了。我去那里,须认得他的路数,不用火把便见。你还不知他出没的去处,倘若走漏了事情,不是耍处。”县尉道:“朱都头说得是。你带一半人去。”朱仝道:“只消得三十来个勾子。”朱仝领了十个弓手,二十个土兵,先去了。县尉再上了马。雷横把马步弓手都摆在前后,帮护着县尉。土兵等都在马前,明晃晃照着三二十个火把,拿着叉、朴刀、留客住、钩镰刀,一齐都奔晁家庄来。到得庄前,也兀自有半里多路,只见晁盖庄里一缕火起,从中堂烧将起来,涌得黑烟遍地,红焰飞空。又走不到十数步,只见前后门四面八方,约有三四十把火发,焰腾腾地一齐都着。前面雷横拿着朴刀,背后众土兵发着喊,一齐把庄门打开,都扑入里面看时,火光照得如同白日一般明亮,并不曾见有一个人。只听得后面发着喊,叫将起来,叫前面捉人。原来朱仝有心要放晁盖,故意赚雷横去打前门。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说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

诗句:

水浒传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译文:
《水浒传》第十八回中,朱仝和雷横两个来到后堂,接受了知县的指令,与县尉骑马前往东溪村晁家。在东溪村里,他们到了一更时分,便到观音庵集合。朱仝提议先打前门,因为晁盖可能从后门逃跑;又提出声东击西的策略,让一部分人在后门埋伏等待信号,另一部分人去前门攻打,这样可以分散敌人力量。雷横也表示赞同并同意分做两路行动。

赏析:
这段落描绘了宋江(朱仝)和雷横在执行任务时的聪明才智和谨慎策略。他们不仅分析了敌人的弱点,而且还提出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策略来削弱敌人的力量。这种策略体现了他们在军事上的高超智慧和对敌战术的深入理解。此外,通过使用“声东击西”这一成语,也展现了他们机智和应变能力。

关键词注释:

  • 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描写宋朝时期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
  • 第十八回:指的是小说《水浒传》中的第八章。
  • 美髯公:指宋江,因长着胡须被尊称为美髯公。
  • 宋公明:指的是宋江。
  • 私放:私自放过,这里特指宋江为了保护晁盖而故意放走他们。
  • 晁天王:指晁盖,晁盖是梁山泊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后来被宋江所救。
  • 东溪村:地点名称,位于故事发生地附近。
  • 观音庵:一个寺庙的名称,可能是此次行动的一个集结点。
  • 朱仝、雷横:分别是宋江和吴用的绰号,这里代指他们两个。
  • 知县:地方官员,负责管理一方的政务。
  • 县尉:同为地方官员,协助知县进行治安维护。
  • 马步弓手:古代军队中骑马步兵和弓箭手的结合体,用于防御和攻击。
  • 虞候:古代官名,负责协助官员处理公务。
  • 前后门:指建筑物的前后两个入口。
  • 火把:古代夜间照明用的工具,这里用来照亮黑暗的环境。
  • 白日一般明亮:形容火光极为明亮,如同白天一样。
  • 后面发着喊:指背后传来呼喊声。
  • 前面捉人:指在前面寻找并捉住人。
  • 晁盖:指晁盖这个人物,即晁氏兄弟中的老大,后来成为梁山泊的主要首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