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见活捉拿得天目将彭玘,心中甚喜。且来阵前,看孙立与呼延灼交战。孙立也把枪带住,手腕上绰起那条竹节钢鞭,来迎呼延灼。两个都使钢鞭,却更一般打扮。病尉迟孙立是交角铁幞头,大红罗抹额,百花点翠皂罗袍,乌油戗金甲,骑一匹乌骓马,使一条竹节虎眼鞭,赛过尉迟恭。这呼延灼却是冲天角铁幞头,销金黄罗抹额,七星打钉皂罗袍,乌油对嵌铠甲,骑一匹御赐踢雪乌骓,使两条水磨八棱铜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两个在阵前左盘右旋,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宋江看了,喝采不已。
官军阵里,韩滔见说折了彭玘,便去后军队里尽起军马,一发向前厮杀。宋江只怕冲将过来,便把鞭梢一指,十个头领引了大小军士,掩杀过去;背后四路军兵,分作两路夹攻拢来。呼延灼见了,急收转本部军马,各敌个住。为何不能全胜?却被呼延灼阵里都是连环马,官军马带马甲,人披铁铠,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挂甲只露着一双眼睛。宋江阵上虽有甲马,只是红缨面具,铜铃雉尾而已。这里射将箭去,那里甲都护住了。那三千马军各有弓箭,对面射来,因此不敢近前。宋江急叫鸣金收军。呼延灼也退二十余里下寨。
诗句
水浒传 · 第五十五回 ·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译文
宋江看见活捉了天目将彭玘,心中甚喜。然后来阵前,看孙立与呼延灼交战。孙立也把枪带住,手腕上绰起那条竹节钢鞭,来迎呼延灼。两个都使钢鞭,却更一般打扮。病尉迟孙立是交角铁幞头,大红罗抹额,百花点翠皂罗袍,乌油戗金甲,骑一匹乌骓马,使一条竹节虎眼鞭,赛过尉迟恭。这呼延灼却是冲天角铁幞头,销金黄罗抹额,七星打钉皂罗袍,乌油对嵌铠甲,骑一匹御赐踢雪乌骓,使两条水磨八棱铜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两个在阵前左盘右旋,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宋江看了,喝采不已。
官军阵里,韩滔听说折了彭玘,便去后军队里尽起军马,一发向前厮杀。宋江只怕冲将过来,便把鞭梢一指,十个头领引了大小军士,掩杀过去;背后四路军兵,分作两路夹攻拢来。呼延灼见了,急收转本部军马,各敌个住。为何不能全胜?却被呼延灼阵里都是连环马,官军马带马甲,人披铁铠,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挂甲只露着一双眼睛。宋江阵上虽有甲马,只是红缨面具,铜铃雉尾而已。这里射将箭去,那里甲都护住了。那三千马军各有弓箭,对面射来,因此不敢近前。宋江急叫鸣金收军。呼延灼也退二十余里下寨。
注释
- 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
- 第五十五回:故事发生在《水浒传》中,具体是第五十五回。
-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指的是高俅为了加强兵力,发起了三次军事行动。
-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呼延灼利用连环马战术,让官军难以接近。
- 宋江见活捉拿得天目将彭玘:宋江看到活捉了天目将彭玘,非常欣喜。
- 病尉迟:形容孙立武艺高强,像尉迟恭一样勇猛。
- 冲天角铁幞头:形容呼延灼戴的冲天角铁幞头的样式。
- 御赐踢雪乌骓:形容呼延灼骑着的御赐踢雪乌骓马,颜色如雪般洁白。
- 红缨面具:形容宋江阵上的甲马装饰有红色的缨子,形象生动。
- 铜铃雉尾:形容官军阵中的甲马装饰有铜铃和雉尾,增加了威严感。
- 此处射将箭去:意思是官军向梁山军的甲马射击,但因为甲马的保护而无法射中。
- 鸣金收军:意思是宋江下令鸣金收兵,表示撤退的意思。
- 呼延灼也退二十余里下寨:意思是呼延灼也撤退了二十里路,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宋江和呼延灼之间的一场战斗。诗中提到的“连环马”是一种独特的战术装备,由多匹马连在一起组成,使得敌人难以突破。官军在战斗中遇到了这种战术的挑战,尽管他们的装备更为精良,但由于连环马的保护,使得他们难以靠近梁山的好汉们。宋江在看到这场战斗后,感到非常高兴。最后,双方在战斗结束后各自收兵,结束了这次较量。整首诗通过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和双方的策略运用,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