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下宋江问降将胡俊,有何计策,去取东川、安德两处城池。胡俊道:“东川城中守将,是小将的兄弟胡显。小将蒙李将军不杀之恩,愿往东川招兄弟胡显来降。剩下安德孤城,亦将不战而自降矣。”宋江大喜,仍令李俊同去。一面调遣将士,提兵分投去招抚所属未复州县;一面差戴宗赍表申奏朝廷,请旨定夺,并领文申呈陈安抚,及上宿太尉书札。宋江令将士到王庆宫中,搜掳了金珠细软,珍宝玉帛。将违禁的龙楼凤阁,翠屋珠轩,及违禁器仗衣服,尽行烧毁。又差人到云安,教张横等将违禁行宫器仗等项,亦皆烧毁。

却说戴宗先将申文到荆南,申呈陈安抚。陈安抚也写了表文,一同上达。戴宗到东京,将书札投递宿太尉,并送礼物。宿太尉将表进呈御览。徽宗皇帝龙颜大喜,即时降下圣旨,行到淮西,将反贼王庆解赴东京,候旨处决。其余擒下伪妃、伪官等众从贼,都就淮西市曹处斩,枭示施行。淮西百姓遭王庆暴虐,准留兵饷若干,计户给散,以赡穷民。其阵亡有功降将,俱从厚赠荫。淮西各州县所缺正佐官员,速推补赴任交代。各州官多有先行被贼协从,以后归正者,都着陈瓘分别事情轻重,便宜处分。其征讨有功正偏将佐,俱俟还京之日,论功升赏。敕命一下,戴宗先来报知。那陈安抚等,已都到南丰城中了。那时胡俊已是招降了兄弟胡显,将东川军民版籍户口,及钱粮册籍,前来献纳听罪。那安德州贼人,望风归降。云安、东川、安德三处,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皆李俊之功。王庆占据的八郡八十六州县,都收复了。

诗句一:话说当时刻,宋江问降将胡俊有何计策,去取东川、安德两处城池。
译文:宋江询问投降将领胡俊是否有计策夺取东川和安德两地。
关键词:话当时刻,宋江,问降将,有何计策
赏析:此句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宋江作为领袖的决策过程,同时也揭示了胡俊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诗句二:胡俊道:“东川城中守将,是小将的兄弟胡显。小将蒙李将军不杀之恩,愿往东川招兄弟胡显来降。剩下安德孤城,亦将不战而自降矣。”
译文:胡俊回答说:“东川城的守将是我的兄弟胡显。我感激李将军未加杀害,愿意前往东川招降胡显。剩下的安德城也会不战而降。”
关键词:胡俊,胡显,李将军,不杀之恩,东川,安德,孤城,自降
赏析:此句进一步展示了胡俊的忠诚及其对李将军的感恩之情,以及他提出的策略。同时,也暗示了东川城的守将胡显可能会接受招安。

诗句三:宋江大喜,仍令李俊同去。一面调遣将士,提兵分投去招抚所属未复州县;一面差戴宗赍表申奏朝廷,请旨定夺,并领文申呈陈安抚,及上宿太尉书札。
译文:宋江听后非常高兴,仍然命令李俊一同前去。他们一方面调遣将士,分头招抚尚未收复的州县;另一方面派戴宗带着文书上奏朝廷,请求皇帝裁决。
关键词:宋江,大喜,李俊,招抚,所属,未复州县;戴宗,表申奏朝廷,请旨定夺,领文申呈陈安抚,及上宿太尉书札。
赏析:这一情节展现了宋江的领导能力和决心,以及他对军事扩张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他与李俊的合作以及对朝廷政策的依赖。

诗句四:宋江令将士到王庆宫中,搜掳了金珠细软,珍宝玉帛。将违禁的龙楼凤阁,翠屋珠轩,及违禁器仗衣服,尽行烧毁。又差人到云安,教张横等将违禁行宫器仗等项,亦皆烧毁。
译文:宋江命令他的将士们进入王庆的宫殿,搜寻并掠夺了金珠细软、珍宝玉帛。他还下令烧毁了王庆的龙楼凤阁、翠屋珠轩以及违禁的器仗服饰。他还派人到了云安,让张横等人将这些违禁的行宫器仗也一并烧毁。
关键词:王庆,宫中,搜掳金珠细软,珍宝玉帛,违禁的龙楼凤阁,翠屋珠轩,违禁器仗衣服;云安,烧云禁行宫器仗
赏析:这一部分描写了宋江对王庆宫廷的彻底破坏,反映了他在军事胜利后的暴政行为。同时,这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残忍和贪婪。

诗句五:那陈安抚等,已都到南丰城中了。那时胡俊已是招降了兄弟胡显,将东川军民版籍户口,及钱粮册籍,前来献纳听罪。那安德州贼人,望风归降。云安、东川、安德三处,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皆李俊之功。王庆占据的八郡八十六州县,都收复了。
译文:陈安抚以及其他人都已经到了南丰城中。这时胡俊已经成功招降了兄弟胡显,带来了东川的军民户籍和钱粮册籍,前来向宋江献纳听罪。那些安德州的贼人也被风吹雨打而归顺。云安、东川、安德这三处地方,农民和商人都回到了他们的农田和店铺里,这些都是李俊的功劳。王庆占据的八郡八十六州县,都被收复了。
关键词:陈安抚,招降,胡显,东川军民版籍户口,钱粮册籍,献纳听罪;安德州贼人,归降;云安、东川、安德三处,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王庆占据的八郡八十六州县,收复
赏析:这段描写显示了李俊和陈安抚等人的成功,以及他们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和商人生活的恢复和平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