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抚招抚赈济淮西诸郡军民已毕。那淮西乃淮渎之西,因此宋人叫宛州、南丰等处是淮西。陈安抚传令教先锋头目收拾朝京。军令传下,宋江一面先发中军军马,护送陈安抚、侯参谋、罗武谕起行,一面着令水军头领乘驾船只,从水路先回东京,驻扎听调。宋江教萧让撰文,金大坚镌石勒碑,以记其事,立石于南丰城东龙门山下。至今古迹尚存。降将胡俊、胡显置酒饯别宋先锋。后来宋江入朝,将胡俊、胡显反邪归正,招降二城之功,奏过天子。特授胡俊、胡显为东川水军团练之职。此是后话。
当下宋江将兵马分作五起进发,克日起行。军士除留下各州县镇守外,其间亦有乞归田里者。见今兵马共十余万,离了南丰,取路望东京来。军有纪律,所过地方,秋毫无犯。百姓香花灯烛价拜送。在路行了数日,五军前进,到一个去处,地名双林渡。宋江在马上,正行之间,仰观天上,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都有惊鸣之意。宋江见了,心疑作怪。又听的前军喝采。使人去问缘由,飞马回报,原来是浪子燕青初学弓箭,向空中射雁,箭箭不空。却才须臾之间,射下十数只鸿雁。因此诸将惊讶不已。
诗句: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回 ·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陈安抚招抚赈济淮西诸郡军民已毕。那淮西乃淮渎之西,因此宋人叫宛州、南丰等处是淮西。陈安抚传令教先锋头目收拾朝京。军令传下,宋江一面先发中军军马,护送陈安抚、侯参谋、罗武谕起行,一面着令水军头领乘驾船只,从水路先回东京,驻扎听调。宋江教萧让撰文,金大坚镌石勒碑,以记其事,立石于南丰城东龙门山下。至今古迹尚存。降将胡俊、胡显置酒饯别宋先锋。后来宋江入朝,将胡俊、胡显反邪归正,招降二城之功,奏过天子。特授胡俊、胡显为东川水军团练之职。此是后话。
译文: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回 ·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陈安抚(陈文昭)招抚并赈济了淮西的各郡县军民已经结束。淮西是指位于淮河西侧的地区,所以宋人称之为淮西。陈安抚命令先锋将领们收拾好朝廷物资准备返京。军队下达了前进的命令,宋江率领中军先行,护送陈安抚、侯参谋和罗武谕出发。同时,水军的头领们乘坐船只,走陆路先行返回东京,以便在途中待命。宋江命令萧让撰写文告,金大坚刻石铭文,以此纪念此事,并将石碑立于南丰城东的龙门山之下。至今这座石碑仍然存在。投降的将领胡俊、胡显设宴为宋江饯行。后来宋江入朝拜见皇帝,报告了胡俊、胡显改邪归正、收复两城的成绩,得到皇帝的赞许。于是特别授予胡俊、胡显为东川水军团练之职。这些都是后话。
注释:
-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回 ·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军的故事。
- 第一百一十回:指小说《水浒传》中的第110回,讲述了宋江及其队伍在秋林渡射雁及随后的东京城献俘事件。
- 燕青:梁山好汉之一,以弓箭技巧高超著称。
- 陈安抚(陈文昭):宋江手下的将领之一,负责招抚与赈济淮西地区的军民工作。
- 浪子燕青:指武艺高强的梁山好汉燕青,因曾流落江湖而得此绰号。
- 秋林渡:地名,故事中提到的地方名。
- 双林渡:另一个地名,故事中宋江所经之处。
- 宋江:梁山好汉之一,后来成为宋朝的官员,也是《水浒传》的主要人物之一。
- 东京:北宋都城,今北京。
- 中军:古代军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高级将领指挥。
- 侯参谋: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可能是宋江手下的谋士或顾问。
- 水军头领:指掌管水师的将领。
- 东川水军团练:指胡俊和胡显被授以的军事职务,即管理东川地区的水军部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宋江及其部将们前往东京城献俘的历程,以及途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诗中的“燕青秋林渡射雁”描绘了燕青用箭射雁的英勇场景,而“宋江东京城献俘”则展示了宋江一行人抵达东京城并举行献俘仪式的场景。此外,诗中还涉及了对降将的款待和表彰,以及他们因功被赐予官职的内容。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英雄豪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