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午后,时迁引了这个军校挑米,再寻旧路,来到庵里,见了老和尚,说道:“主将先锋多方拜复,些小薄礼相送。”便把银两米粮都与了和尚。老僧收受,时迁分付小军自回寨去,却再来告复老和尚:“望烦指引路径,可着行者引小人去。”那老和尚道:“将军少待,夜深可去,日间恐关上知觉。”当备晚饭待时迁。至夜,却令行者引路:“送将军到于那边,便教行者即回,休教人知觉了。”当时小行者领着时迁,离了草庵,便望深山径里寻路。穿林透岭,揽葛攀藤,行过数里山径野坡。月色微明,天气昏邓。到一处山岭险峻,石壁嵯峨,远远地望见开了个小路口。岭岩上尽把大石堆叠砌断了,高高筑成墙壁,如何过得去。小行者道:“将军,关已望见,石叠墙壁那边便是。过得那石壁,亦有大路。”时迁道:“小行者,你自回去,我已知路途了。”小行者自回。
诗句:
当日午后,时迁引了这个军校挑米,再寻旧路,来到庵里,见了老和尚,说道:“主将先锋多方拜复,些小薄礼相送。”便把银两米粮都与了和尚。
译文:
当天下午,时迁带了一个军校去挑米,然后又去寻找原来的小路,到达了一座庵子,遇到了一位老和尚。他向老和尚行礼说:“主将和先锋多次拜访并致谢,送上一点小礼物。”然后他把金银和粮食都送给了老和尚。
老僧收受,时迁分付小军自回寨去,却再来告复老和尚:"望烦指引路径,可着行者引小人去。
译文:
老和尚收下了他们的礼物,时迁嘱咐小军士自己回去,然后再次去找老和尚报告情况。他说:“请您指点一条通往那里的路,请师傅带领我去。”
那老和尚道:“将军少待,夜深可去,日间恐关上知觉。”当备晚饭待时迁。
译文:
老和尚回答说:“将军您稍等一下,等夜晚再去,白天可能会有官兵发现我们。”于是准备好晚餐等着时迁。
至夜,却令行者引路:“送将军到于那边,便教行者即回,休教人知觉了。”当时小行者领着时迁,离了草庵,便望深山径里寻路。
译文:
到了晚上,老和尚让一个名叫“行者”的小僧人引路,“护送”时迁前往那个方向,“行者”告诉时迁,回来的时候不用告诉任何人。这时,小行者带着时迁离开了草庵,开始向深山的小路进发寻找出路。
穿林透岭,揽葛攀藤,行过数里山径野坡。
译文:
他们穿越树林,翻越山坡,穿过荆棘丛生的小道,走了几里山路。
月色微明,天气昏邓。
译文:
夜色渐浓,天色昏暗。
到一处山岭险峻,石壁嵯峨,远远地望见开了个小路口。岭岩上尽把大石堆叠砌断了,高高筑成墙壁,如何过得去。
译文:
当他们走到一处险峻的山岭前,发现石壁上有一个小小的洞口。石壁上堆积着巨大的石块,已经将洞口堵住了。
小行者道:“将军,关已望见,石叠墙壁那边便是。过得那石壁,亦有大路。” 时迁道:“小行者,你自回去,我已知路途了。” 小行者自回。
译文:
小僧人对时迁说:“将军,我们已经看到了关口,石墙那边就是。” 过了石墙后,还有一条大路可以通行。时迁回答道:“小行者,你先回去吧,我已经知道了路怎么走。” 然后小行者就回去了。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时迁在昱岭关被宋公明用计引入清溪洞的过程。通过描绘时迁和老和尚之间的对话、小行者的引路、以及他们克服险阻的经历,展示了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故事发展。诗中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