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迁却把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本事出来,这些石壁,拈指扒过去了。望东去时,只见林木之中,半天价都红满了,却是卢先锋和朱武等拔寨都起,一路上放火烧着,望关上来。先使三五百军人,于路上打并尸首。沿山巴岭放火开路,使其埋伏军兵,无处藏躲。昱岭关上小养由基庞万春,闻知宋兵放火烧林开路,庞万春道:“这是他进兵之法,使吾伏兵不能施展。我等只牢守此关,任汝何能得过!”望见宋兵渐近关下,带了雷炯、计稷,都来关前守护。

却说时迁一步步摸到关上,扒在一株大树顶头,伏在枝叶稠密处,看那庞万春、雷炯、计稷都将弓箭踏弩,伏在关前伺候。看见宋兵时,一派价把火烧将来。中间林冲、呼延灼,立马在关下大骂:“贼将安敢抗拒天兵!”南军庞万春等却待要放箭射时,不提防时迁已在关上。那时迁悄悄地溜下树来,转到关后。见两堆柴草,时迁便摸在里面,取出火刀、火石,发出火种,把火炮阁在柴堆上。先把些硫黄、焰硝去烧那边草堆,又来点着这边柴堆。却才方点着火炮,拿那火种带了,直扒上关屋脊上去点着。那两边柴草堆里一齐火起,火炮震天价响。关上众将不杀自乱,发起喊来,众军都只顾走,那里有心来迎敌。庞万春和两个副将急来关后救火时,时迁就在屋脊上又放起炮来。那火炮震得关屋也动,吓得这南兵都弃了刀枪弓箭,衣袍铠甲,尽望关后奔走。时迁在屋上大叫道:“已有一万宋兵先过关了,汝等急早投降,免汝一死!”庞万春听了,惊得魂不附体,只管跌脚。雷炯、计稷惊得麻木了,动掸不得。林冲、呼延灼首先上山,早赶到关顶。众将都要争先,一齐赶过关去三十余里,追着南兵。孙立生擒得雷炯,魏定国活拿了计稷。单单只走了庞万春。手下军兵擒捉了大半。宋兵已到关上屯驻人马。

诗句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时迁却把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本事出来,这些石壁,拈指扒过去了。望东去时,只见林木之中,半天价都红满了,却是卢先锋和朱武等拔寨都起,一路上放火烧着,望关上来。先使三五百军人,于路上打并尸首。沿山巴岭放火开路,使其埋伏军兵,无处藏躲。昱岭关上小养由基庞万春,闻知宋兵放火烧林开路,庞万春道:“这是他进兵之法,使吾伏兵不能施展。我等只牢守此关,任汝何能得过!”望见宋兵渐近关下,带了雷炯、计稷,都来关前守护。

译文

水浒传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时迁巧妙地运用了他的本领——翻墙跳篱骗马,轻松地跳过了那堵石墙。向东望去,在树木掩映之中,半空中都被染成了一片红色。这时,正是卢俊义和朱武等率领军队拔营起行,沿途焚烧树木,向关隘进发。他们首先派出几千名士兵,在路上砍杀敌人的尸体。接着沿山腰绕行,点火引路,使得埋伏在山林中的敌军无法隐蔽藏身。昱岭关的看守小养由基庞万春得知宋军焚烧树林作为行军路线后,认为宋军此举是利用地形,使得他的埋伏部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他决定坚守此关,不让宋军通过。当他看到宋军逐渐接近关隘时,便带着雷炯、计稷赶到关隘前守卫。

注释

水浒传

  •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的起义故事。
  • 第一百一十八回:指的是小说《水浒传》中第118个回目的故事部分。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 卢俊义:北宋时期的一位英勇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
  • 昱岭关:位于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关口,此处是宋军进攻的出发点。

宋公明:这里指宋江,即卢俊义的官职名称。

  • 宋公明(宋江):北宋末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成为梁山泊的首领。

飞檐走壁:形容武艺高超,能在墙壁上行走如履平地。

  • 飞檐走壁:指人能够在墙壁、屋顶等地方自由行动。

拈指扒过去:意思是轻而易举地就过了。

  • 拈指扒过去:形容动作迅速,毫不费力。

林冲、呼延灼:都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分别以勇猛善战著称。

  • 林冲:绰号豹子头,性格刚烈,武艺高强。
  • 呼延灼:绰号双鞭将,擅长使用双鞭作战。

雷炯、计稷:两位小说中的人物,与宋军的战斗有关。

  • 雷炯:小说中的一位将领,因勇猛善战而著称。
  • 计稷:同雷炯一样也是小说中的人物,与战斗紧密相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战争中的策略和技术。诗中的主角时迁以其出色的智谋和技巧成功地穿越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其过人的本领和勇气。同时,诗中对敌人的描述也充满了生动性,通过对敌人行为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残酷。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人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