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推前篇未尽之旨而征之于日用,尤为切近。然皆存神知化之理所一以贯之者,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篇内言易简、知几而归本于大经之正,学者反而求之于父子君臣之间,以察吾性之所不容已,则天之所以为天,人之所以为人,圣之所以为圣,无待他求之矣。

  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

  当于理则顺。于事至当,则善协于一,无不顺矣。事无所逆之谓福。

  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

  以德致福,因其理之所宜,乃顺也。无入不顺,故尧水、汤旱而天下安,文王囚、孔子厄而心志适,皆乐也,乐则福莫大蔫。小人以得其欲为乐,非福也。

  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此篇推前篇未尽之旨而征之于日用,尤为切近。然皆存神知化之理所一以贯之者,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

注释:在解释《正蒙》卷五至当篇的内容时,作者强调了其与前篇内容的连贯性,并解释了“存神知化”的哲理是如何贯穿全文的。这种易简的方法是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的关键。

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

注释:至当指的是道德,百顺指的是福气。

当于理则顺。于事至当,则善协于一,无不顺矣。

注释:遵循道理就自然顺畅。如果事情处理得适当,那么就会和一切事物协调一致,不会有任何困难。

事无所逆之谓福。

注释:没有事情与之相悖的就被称为福。

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

注释:“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结果。没有人能够违背它,所以有道德的人乐于得到他们的道路。

以德致福,因其理之所宜,乃顺也。无入不顺,故尧水、汤旱而天下安,文王囚、孔子厄而心志适,皆乐也,乐则福莫大焉。小人以得其欲为乐,非福也。

注释:通过道德来获得幸福,因为它符合自然的规律,这就是顺利的。没有人能够不顺利,因此尧被洪水淹没,汤遭受旱灾但天下安定,文王被囚禁,孔子遭遇苦难但内心平和,这些都是快乐的事情,快乐就是最大的福气。小人把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作快乐,而不是真正的幸福。

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

注释:遵循天下的普遍原理称为道,掌握天下普遍原理称为德。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

注释:理是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它在世界上明显存在,遵循它就能获得真理。这与那些孤立地固守自己微小光明的人不同,他们认为道德是脱离了物质世界的纯粹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