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得也,凡有性质而可有者也。
得,谓得之于天也。凡物皆太和氤氲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若均是人也,所得者皆一阴一阳继善之理气,才虽或偏而德必同,故曰“人无有不善”。
“日新之谓盛德”,过而不有,不凝滞于心知之细也。
日新盛德,乾之道,天之化也。人能体之,所知所能,皆以行乎不得不然而不居,则后日之德非倚前日之德,而德日盛矣。时已过而犹执者,必非自然之理,乃心知缘于耳目一曲之明尔,未尝不为道所散见,而不足以尽道体之弘。
浩然无害,则天地合德;
以理御气,周遍于万事万物,而不以己私自屈挠,天之健,地之顺也。
诗句: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译文: 德,是指得,凡是有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得到。得,就是指从天那里得到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太和氤氲之气所构成,有质物就会有性,有性就会得到德,草木鸟兽虽然没有无性无德,但其质地与人不同,那么性也就不同,德也就不同了。如果都是人,那么他们所得的一阴一阳继善之理气都是相同的,虽然才分或偏颇,但德行必然相同,所以说“人无有不善”。
诗句: 日新之谓盛德,过而不有,不凝滞于心知之细也。
译文: 日新就是盛大的德行,超越而没有私心,不停滞于细微的心知。
诗句: 日新盛德,乾之道,天之化也。人能体之,所知所能,皆以行乎不得不然而不居,则后日之德非倚前日之德,而德日盛矣。时已过而犹执者,必非自然之理,乃心知缘于耳目一曲之明尔,未尝不为道所散见,而不足以尽道体之弘。
译文: 日新是盛德的象征,是乾道的表现,是天的教化。人们如果能体会这个,知道自己和所能做的事情,都应该是顺应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不必停留,那么未来德就不依赖过去德的增长,而且德会日益增长。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还坚持不放的,一定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是由于心知受耳目局限,不能看到大道的全貌罢了,这并不能说明大道的广阔。
赏析: 此诗为《正蒙》的注解之一,作者通过阐述“德”的概念及其与“日新”的关系,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理解。诗中指出“德”是获得的品质,强调了德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又通过“过而不有”这一理念,提出了超越小我、顺应自然的观点,主张人们在道德行为上应追求自然和谐、与时俱进;最后,诗中提到的“浩然无害”、“天地合德”、“以理御气”等概念,都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修养与宇宙法则相统一的深刻理解。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道德理论的阐释,更是对个人修养境界的追求和提升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