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剡木为架者百,涂以丹雘,悦以文锦,一灯三之。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好事者卖酒,缘出席地坐。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庙门悬禁条:禁车马,禁烟火,禁喧哗,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十六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忙出舆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夜半,星宿阁火罢,宴亦遂罢。灯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林,日扫果核蔗滓及鱼肉骨蠡蜕,堆砌成高阜,拾妇女鞋挂树上,如秋叶。相传十五夜,灯残人静,当垆者正收盘核,有美妇六七人买酒,酒尽,有未开瓮者。买大罍一,可四斗许,出袖中瓜果,顷刻罄罍而去。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又一事:有无赖子于城隍庙左借空楼数楹,以姣童实之,为“帘子胡同”。是夜,有美少年来狎某童,剪烛殢酒,媟亵非理,解襦,乃女子也,未曙即去,不知其地、其人,或是妖狐所化。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这首诗是描述万历辛丑年(1601年)在龙山进行的放灯活动。诗中提到了张灯、涂丹雘、文锦等元素,以及山上的灯光和声音,还有男女看灯者的反应。同时,也提到了庙门的禁令和太监的行为。

逐句释义:

  1.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剡木为架者百,涂以丹雘,悦以文锦,一灯三之。
  • 这句话描述的是万历辛丑年(1601年)龙山的放灯活动。使用了“剡木”和“涂以丹雘”,描绘出龙山放灯的场景。“一灯三之”则暗示放灯的数量很多,每个灯都有三个。
  1. 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 这里描述了龙山放灯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在架子上,也在山路上,甚至树梢和山谷中都有灯笼。从城隍庙门口到蓬莱岗上下都是灯火通明。
  1. 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 这句描述了山下的景色如同星河倒灌,光芒四射,像隋炀帝一样点燃了山谷中的萤火虫,形成了一片光明。
  1. 好事者卖酒,缘出席地坐。
  • 这句描述了一些喜欢热闹的人会买酒席地而坐。
  1. 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
  • 这是说无论在哪里都有灯光,无论是在椅子上、桌子上还是其他地方都有人坐着唱歌打鼓。
  1. 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
  • 这里描述了男女游客进入庙门后的状态,他们只能随着灯光和人群移动,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1. 庙门悬禁条:禁车马,禁烟火,禁喧哗,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
  • 这描述了庙门上的禁令,禁止车辆马匹、烟火、喧哗和豪家仆人随意行动。
  1. 十六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忙出舆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 这里描述了十六夜的情况,张分守宴请织造太监在山巅的星宿阁。傍晚到达山下时看到了禁条,太监出来后笑着说:“遵守它,遵守它,我们从自己开始遵守它。”然后跟着队伍上山。
  1. 十六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忙出舆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 这句话重复了前面的句子,描述了晚上的情况,张分守宴请织造太监在山巅的星宿阁。傍晚到达山下时看到了禁条,太监出来后笑着说:“遵守它,遵守它,我们从自己开始遵守它。”但仍然跟着队伍上山。
  1. 星宿阁火罢,宴亦遂罢。灯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林,日扫果核蔗滓及鱼肉骨蠡蜕,堆砌成高阜,拾妇女鞋挂树上,如秋叶。
  • 这里描述了星宿阁结束后的情况,宴会结束,灯光持续了四夜。山上到处是食物和垃圾,每天都有人清理果核、甘蔗渣、鱼肉骨头和贝壳等。还把妇女的鞋子挂在树上,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
  1. 相传十五夜,灯残人静,当垆者正收盘核,有美妇六七人买酒,酒尽,有未开瓮者。买大罍一,可四斗许,出袖中瓜果,顷刻罄罍而去。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
  • 这里描述了传说中十五夜的情况,当炉者正在收拾瓷器,有六七个美丽的妇女去买酒。酒喝完后,有一个没打开的瓶子。买了一个大酒杯,可以装下四五升水,从袖中拿出瓜果,立刻把酒杯喝完。有人怀疑这是女人星或者酒星。
  1. 又一事:有无赖子于城隍庙左借空楼数楹,以姣童实之,为“帘子胡同”。是夜,有美少年来狎某童,剪烛殢酒,媟亵非理,解襦,乃女子也,未曙即去,不知其地、其人,或是妖狐所化。
  • 这里描述了另一种事情,有流氓在城隍庙左边借用了几座空楼,用美女填充其中,被称为“帘子胡同”。那天晚上,有一个美少年来到这个地方狎妓,剪烛并饮酒,做出了不合适的行为,解除衣服后发现是女子,天亮就离开了,不知道那个地方和人是谁,可能是妖狐所化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万历辛丑年(1601年)龙山放灯的盛况。诗人通过对山上灯光和声音的描述,以及男女看灯者的反应,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热情和欢乐。同时,诗中也揭示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事件,如无赖子的行径和妖狐的存在。整首诗既有对节日气氛的渲染,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