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
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
□称田舍翁,千载伤我情。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
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
古意(二十首)其十八
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
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
□称田舍翁,千载伤我情。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
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
注释与赏析
- 文皇好直言:指的是明君喜好直率的谏言,不拘泥于形式和礼节。
- 容受无留停:明君能容纳不同意见,不使臣子的意见停滞不前。
- 郑公在当时:指唐代谏官郑余庆,因敢于直言进谏而著称。
- 颇得谏诤名:郑余庆因其谏言而被后人铭记,享有谏诤的美名。
- 一称田舍翁:此处“田舍翁”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农民,而是借指一般百姓。
- 千载伤我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中直言者遭遇的同情。
- 婴鳞固为难:鱼在水中游动时必须保持鳞片完整,这体现了言辞谨慎的重要性。
- 回天亦非轻:虽然改变天命听起来似乎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
- 先人有薄田:先人的田地不多,可能象征着生活简朴。
- 归与长沮耕:选择将田地留给长沮耕种,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译文与翻译
明朝诗人袁凯在其诗作《古意》中描绘了明君喜好直言进谏,以及谏官郑余庆因直言而闻名的历史情景。诗中写道:“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这里,“文皇”指的是明君,他喜欢听到正直坦率的意见和建议,不会因为臣子的直谏而心生反感或停止对话。“郑公”则是指唐代的著名谏官郑余庆,他在朝政中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因此获得了“谏诤名”的美誉。
诗中的“一称田舍翁,千载伤我情”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中直言者遭遇的深切同情。在古代中国,直言进谏往往意味着冒着生命危险,而那些敢于表达真实观点的人,往往受到时代的局限和误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这种历史的沉重,使得“千载伤我情”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哀叹。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则是对直言进谏者的一种深刻理解。在古代社会,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维护个人的言论自由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作者通过对这一矛盾的理解,表达了对于坚持真理、勇于表达自己看法的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努力并非易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一种追求。这里的“先人”指的是作者的祖先,而“长沮”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隐士。作者选择将自己的田地留给长沮耕种,可能是基于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或许能够让人更好地体会生活的真谛,远离权力斗争和物质欲望的纷扰。通过这种表述方式,作者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
袁凯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古代的政治场景与个人的感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文皇喜好直言的描述,揭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应具备的品质;通过郑公谏诤名的赞誉,表达了对于坚持真理、勇于担当的赞美之情;通过直言者的悲哀和谏臣的努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艰难与价值;最后,通过对生活态度的选择,表达了对于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向往。这些丰富的内涵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