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骨当炊薪,淘尸作泉窟。
平野不见人,寒云雁飞没。
悄悄横吹悲,梅花为谁发。

古诗文网 提供从军行其三原文:

拾骨当炊薪,淘尸作泉窟。
平野不见人,寒云雁飞没。
悄悄横吹悲,梅花为谁发。

译文:

在荒凉的边疆,士兵们捡拾着战友的遗骸作为柴火,将他们埋葬在深深的地底下,形成泉水的出口。广阔的平原上已经看不到人影,寒冷的天空中,大雁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天际。远处传来的低沉号角声让人感到悲伤,不知道是为了谁而鸣。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充满了荒凉和哀愁。通过这些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以及对士兵们的同情和敬意。

第一句“拾骨当炊薪”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他们将战场上死去的战友遗骸收集起来,作为烧火做饭的燃料。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冲击。

第二句“淘尸作泉窟”进一步揭示了士兵们在艰苦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将自己的战友埋葬于地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空洞,这既是对战友的最后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

第三句“平野不见人”进一步强调了战场的荒凉与冷漠。辽阔的平原上不再有人类的踪迹,只剩下风吹动的云彩和偶尔飞过的雁群。这种景象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后一句“悄悄横吹悲,梅花为谁发”以低沉的笛声收束全诗,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哀婉的氛围。笛声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故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深深反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三》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成功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