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同外史清都客,吸景餐霞炼精魄。
误落尘世八千年,回首仙山云雾隔。
自言曾师广成子,为掌外庭称外史。
记得轩辕问道时,拜跪坛前月如水。
大布宽衫著双屐,千里遨游如咫尺。
曳杖狂歌吴市门,卖药独走金陵陌。
金陵陌上相识多,水楼月榭随经过。
有时醉卧冶城馆,有时静坐钟山阿。
我识冰颜今十载,夜与烧灯论物外。
五更鼻息如雷鸣,忘却天地和身世。
外史去来无定期,出门便不知所之。
松斋阒寂三日雪,待子一笑同掀眉。

【注释】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东南。外史:神话中的仙人。清都:指神仙所居住的清静地方。吸景餐霞:指修炼成仙的过程。精魄:精神、形体。误落:错误地落入。尘世:人间。八千年:形容时间之长。回首:回头遥望。广成子:传说中的仙人。掌外庭:掌管天庭。外史:传说中主管记录人间事迹的仙人。轩辕:黄帝的号,古代帝王自称。道:问问题。拜跪坛前:恭敬地在坛前跪下。月如水:月光像水一样明亮。大布宽衫:宽大的衣服。双屐:两脚穿鞋。曳杖狂歌吴市门:拖着拐杖在街上大声歌唱。曳杖:拖着拐杖行走。吴市:古时指苏州。金陵:古时指今天的南京。陌:田间小路。冶城馆:冶城遗址附近的旅馆。有时醉卧:有时喝醉了就睡。冶城馆:冶城遗址旁的旅馆。夜与烧灯论物外:夜晚与朋友们一起谈论玄妙的道理或事物之外的事。五更:五更时分。鼻息如雷鸣:鼻子里发出的声音像打雷一样。忘却天地和身世:忘记了天地之间的事情和自己的身世。

【赏析】

《崆峒外史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风诗。诗作写诗人自述曾为仙人,游历天下,结交天下朋友,最后又回到仙人的生活中去。全诗用典多,辞藻华丽,但通篇流畅自然,一泻千里,毫不滞碍,显示出李白诗歌语言的独特美和雄奇美。

此诗以“我”为主人,通过“我”的活动和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诗的结构是散文化,没有严格的逻辑层次;但是,由于“我”是活动的,所以整首诗又具有一种动态美。这种结构方式,正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诗人漫游各地的经历。诗人说:“空同外史清都客,吸景餐霞炼精魄。”说自己曾经是个神仙般的人物。他到处云游,从“吸景餐霞”到“炼精魄”,都是说他有超凡入圣的能力,可以吸取自然的精华,炼就不朽的躯体。然而诗人却说,他“误落尘世八千年,回首仙山云雾隔”。这两句诗写出了他的迷离恍惚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神仙还是凡人。“自言曾师广成子(见《庄子·逍遥游》),为掌外庭称外史。”这里又提到他的老师广成子。广成子是道家神话中的人物,据说他曾向黄帝传授过养生之道。后来他又隐于崆峒山修道。诗人自言曾向他学习,并得到黄帝这样的帝王的重托,可以掌理天庭,记录人间的事迹了。“记得轩辕问道时,拜跪坛前月如水。”这里回忆了一次他与黄帝相见的情景,那时月亮很亮,好像清水那样。“大布宽衫著双屐,千里遨游如咫尺。”这时他穿着宽松的大布衣服,戴着两只鞋,在千里之外自由自在地游玩。“曳杖狂歌吴市门,卖药独走金陵陌。”他在吴市门外唱着歌儿,在金陵的大街小巷上独自漫步。这些诗句描写了他游历时的豪放不羁。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写他回到仙人生活后的所见所闻。“松斋阒寂三日雪,待子一笑同掀眉。”这是说,自从他回到仙人的生活后,松竹掩映的斋房内沉寂了三天的大雪。等到他笑呵呵地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也要和他一起笑起来。这里的“松”、“竹”都是诗人用来象征他的清静生活的。而“待子一笑同掀眉”一句则说明他与世俗的朋友在一起时心情是很愉快的,甚至高兴得眉毛都要掀起来了。

这首诗的语言极为华美,而且句式也长短不齐,显得非常奔放。然而,尽管语言华美,它的内容却是极为朴实无华的,只是把一些平常的生活片段加以夸张渲染,使它们具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审美价值而已。这种朴素而又夸张的表现手法,正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