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天下奇,良游遂平素。
江帆渺何之,连峰散晴雾。
云端五老人,粲然风骨露。
青衣或来迎,木客时相遇。
夜坐松底石,天灯知几处。
忽闻岩际钟,忘却东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庐山的壮丽山水画卷。

第一首诗”送僧游庐山”,诗人以豪放的语言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他认为庐山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地方,值得一游。”良游遂平素”则表明他与僧人一同来到庐山的目的是游览和游玩。”江帆渺何之,连峰散晴雾”两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江上帆影渺茫,远去何处?连绵的山峰上弥漫着淡淡的晴雾。这里的”江帆”和”连峰”都是庐山的特色景物,而”晴雾”则为画面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第二首诗中,诗人用五老人来形容云端的景象。”粲然风骨露”则描绘了云间的五老人形象:他们风骨外露,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他们的风采。这一句既表现了五老人的威严,也展示了他们在云雾中的神秘地位。

第三首诗中,”青衣或来迎,木客时相遇”描绘了僧人的到来和与山林的互动。这里的”青衣”和”木客”分别指代僧人和树木。他们或许在山间相遇,彼此交流,共同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第四首诗中,”夜坐松底石,天灯知几处”描绘了夜晚在松树下石上静坐的情景。这里的”天灯”指的是星星,它们在天空中闪烁,为夜色增添了一抹亮色。诗人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推测出距离的距离,从而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和自己的渺小。

第五首诗最后一句,”忽闻岩际钟,忘却东林路”描绘了诗人听到远处的钟声后,突然忘记了回家的路,沉浸在这片美景之中无法自拔。这里的”岩际钟”指的是山上寺庙里的大钟,它的声音悠扬传遍整个山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自然世界。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和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