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疾从何生,形容遽憔悴。
默默求其端,体弱易为致。
始受寒热攻,恍然若沉醉。
兀坐强自持,倒卧终不寐。
朝闻树间蝉,意觉秋风至。
夜窗月逾明,悲蛩搅情思。
尝窥卫生术,吐纳运六气。
呼童具杵臼,稍复亲药饵。
今辰眼忽明,展书识文字。
起绕中庭行,两足如重膇。
况逢亢阳灾,高旻尚炎炽。
粳稻化为茅,粝食恐不备。
一身固多患,又复念时事。
不到无生域,空为有形累。
【注释】
①此疾:指疾病。生:产生。②形容:容貌,仪容。遽:突然。③默默:静默。求:探求。端:病根。④易为致:容易发生。⑤始受:开始受到。攻:侵袭。⑥兀(wù)坐:端坐。强:尽力。持:保持。⑦倒卧:躺下。⑧秋风:秋季的风,这里借指秋天的气候。树间蝉:树叶上鸣叫的知了。⑨悲蛩(qiónɡ):秋天的虫名。蟋蟀。⑩窥:偷看。卫生术:养生之道。吐纳(tǔn nà):古代的一种呼吸方法,即通过鼻或口吸气呼气。运六气:调节人体六条经脉之气。六气指肺、心、肝、脾、肾、胆六条经络之气。11具:准备。杵臼:舂米的工具,引申义为研磨药粉的工具。12展书:展开书本阅读。识文字;认识文字。13两足如重膇(léi):双腿像被压得很重。膇(léi)通“溻”,脚肿的意思。14亢阳:阳气过盛,天气炎热。15高旻(mín):高空云气。炎炽(cǐ):火势旺盛。16粳稻:一种谷物,颗粒较大。化为茅:变成茅草。17粝食(jì shí):粗糙的饭食。恐不备:恐怕不够吃。18无生域:没有生命的世界。19空为有形累:白白地承受形体的拖累。
【赏析】
这首七绝诗是作者因病卧床时的所思所作,表现了一个身患重病而又不甘消沉,仍想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首联写自己生病的原因,起句点明疾病从何而来。次句写自己的形象和心情,憔悴不堪。颔联写因生病而感到身体虚弱,易于生病。颈联写因生病而感到恍若喝醉。尾联写因生病而感到痛苦,甚至不能入睡。全诗一反一般文人雅士在生病时那种颓丧、消极的情绪,表现出一个病人不甘心消沉、仍然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疾病的观察和体验。“始受寒热攻”,说明病情开始有了变化。“恍然若沉醉”,进一步写病情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兀坐强自持”,则写出了病中的痛苦和挣扎,“倒卧终不寐”,更显出了病痛的严重性。这几句把生病的感受都写得很具体,很生动。
五、六两句写诗人在病中的思想活动。“朝闻树间蝉”,意思是说,早晨听见树上知了鸣叫,感觉到秋气已至。“夜窗月逾明”意思是说,晚上打开窗户,看到月光格外明亮。两句都是写诗人在病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气息,也透露出诗人在病中的心情是开朗的,乐观的。“悲蛩搅情思”,意思是说,听到秋虫的呜叫,搅动了诗人的感情。“尝窥卫生术”的意思是说,曾经偷看一下养生的方法。“吐纳运六气”的意思是说,学习吐纳呼吸法以调治体内的六条经络之气。“呼童具杵臼”的意思是说,让仆人准备好舂米的工具。“稍复亲药饵”的意思是说,又亲自煮药吃。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病中的生活情况。“今辰眼忽明,展书识文字”,意思是说,今天的视力突然好转,能够辨认字迹了。“起绕中庭行,两足如重膇”,意思是说,站起来绕着庭院里走动,感觉双脚沉重得像压着石头一样。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病中的身体状况。“况逢亢阳灾”,意思是说,碰上大旱之年,天象异常。“高旻尚炎炽”,意思是说,高空云气旺盛,天气炎热。“粳稻化为茅,粝食恐不备”,意思是说,庄稼变成了野草,粗劣的饮食恐怕不够吃。
本诗主要表现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作者在患病期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二是作者在治病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以期早日康复;三是作者在病愈之后,对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