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带晚照,极浦起寒波。
茅屋远山外,扁舟归兴多。
注释:长长的树林中晚霞映照,远处的湖边升起阵阵寒波。茅草屋远离群山,我乘着扁舟归心更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村景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首句“长林带晚照,极浦起寒波”描绘出了夕阳下树林和湖水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第二句“茅屋远山外,扁舟归兴多”,则展现了诗人独自驾船归来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
长林带晚照,极浦起寒波。
茅屋远山外,扁舟归兴多。
注释:长长的树林中晚霞映照,远处的湖边升起阵阵寒波。茅草屋远离群山,我乘着扁舟归心更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村景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首句“长林带晚照,极浦起寒波”描绘出了夕阳下树林和湖水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第二句“茅屋远山外,扁舟归兴多”,则展现了诗人独自驾船归来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
应制赋听松 石榻坐来久,松涛万壑声。 轻扬同梵呗,细奏学龙笙。 不独回禅寂,犹能悦圣情。 莫归还在耳,魂梦亦须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听松》。诗中描绘了听松的意境,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石榻坐来久”,描绘了诗人长时间坐在石榻上的情景。石榻是古代的一种石制的床,通常用石头制成,上面铺设木板。石榻可以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
溪涨 晓起闻溪涨,披衣立小轩。 译文:清晨起床时听到溪水上涨,立刻穿上衣服走到小轩前。 注释:溪涨:指早上起床时,听到溪水上涨的声音。披衣:穿好衣服的意思。立:站在。小轩:指小亭子或小屋的一角,供人休息的地方。 赏析:诗人一大早起来,听到溪流的水位上涨了,他立刻穿上衣物,走向自己站立的小轩。这里的“披衣立小轩”描绘了诗人早起后的动作,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关注。 混茫初学海
送澜法师归云门 原诗:故山从此去,何日更相逢。 注释:这里的“故山”是指作者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山,“从此去”表示离开这个地方。“何日更相逢”表达了诗人对与老朋友再次相见的期待。 译文:我家乡的山从此开始远去,何时能再与你相会?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诗人用“故山从此去”来表达自己离开家乡的情感,而“何日更相逢”则表达了他对与老朋友再次相聚的渴望。 第二句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每两句一组。下面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和赏析: 1. 残睡夜将晨 - “残睡”指的是深夜尚未完全清醒时的睡眠状态,“夜将晨”表示即将黎明的时刻。 2. 分明见故人 - 这里描述的是清晨醒来后,能够清晰地看见老朋友的情景。 3. 剧知情是妄 - “剧知”意为清楚地知道或了解,而“妄”在这里指的是虚幻、不真实。 4. 翻说梦成真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思考
重答夏本心 一首表达自然之美与友情之深诗歌 有约何曾至,无期却自来。 温暖阳光照沙岸,清雅竹边赏梅香。 山鸟似琴伴我坐,溪云轻拂对茶尝。 桓公遗庙近在旁,乘兴同行共畅谈。 注释解释: - 有约:指过去的约定或承诺。 - 何曾到:表示过去的承诺并未实现。 - 暖怜:意为喜欢温暖的阳光。 - 沙上日: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情景。 - 清爱:形容喜爱清新的事物,如竹子旁边梅花的清香。 - 山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判断正误。 “白发神仙吏”,是说徐典史年老时头发已经全白了,像神仙一样。这一句中,“白发”是年龄的象征,“神仙”是形容人长寿的,“吏”,指官吏,“神仙吏”指的是一个年老的官员。“八十龄”,是说徐典史年已八十,“龄”在这里是虚词,用来表示年龄,相当于“年纪”,“八十龄”是指徐典史的年龄。
【注释】 洞山泉:指泉水。 谐舜咨赋:相传《尚书·洪范》中舜让伯益占卜时,有神人以“水”为题作《水志》。后因称以水为题材的文章为“咨文”。此句说这泉水就是从洞山流出的,所以称为“洞山泉”。 潇潇:水声。 外见:外界看到。 偏向:偏爱,偏于。 客思:指作者的游子之思。 禅心:禅宗僧人的心。这里指诗人自己。 休论(yán):不要议论。 在山清:指山中的泉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洞山泉
【注释】 1. 仲夏初相别:仲夏,指农历五月。相别,分别。2. 何知异死生:何知,哪里知道;死生,生命长短。3. 艰难十日会:艰难,形容处境困难。4. 感激百年情:感激,感激涕零的情怀;百年情,一生之交的情谊。5. 岩穴无遗佚:岩穴,山岩洞穴。无遗佚,没有遗漏或遗弃的人。6. 交游失老成:交游,交往的朋友。老成,指有阅历和经验的长者。7. 忍将刍一束:忍,忍受;刍,喂牲口用的草束,这里用作比喻
暑病只思卧,坐来头目昏。 注释1:暑病:指因天气炎热而生病。 译文1:因为暑气逼人,所以只想躺在床上休息。 爱凉频换簟,畏日不开门。 注释2:簟(diàn):竹席。 译文2:我频繁地更换竹席来避暑。 穴鼠窥人出,林蝉入耳喧。 注释3:穴鼠:洞穴里的老鼠。 译文3:洞中的小老鼠也出来窥探人的动静。 林蝉(qín chuán):树木上的蝉。 译文4:树林里的蝉声嘈杂。 赏析
【注释】 栎山西斋雨中作:在栎山西面的书房里,雨中所作。栎山,指庐山。西斋,书房。 疏雨过高峰:稀疏的雨水滴落过高高的峰巅。 幽斋对碧松:幽静的斋房面对青翠的松树。 出山云似马,落涧水如龙:从山中出来,天空中的云好像骏马;从山涧跌落,水好像龙一样。 句向静中得,身于僻处慵:诗的意境是从静中得到的,而身体则在偏僻的地方闲适地度过。 小童林下至,报有虎行踪:小僮儿跑到树林下边来报告说有老虎出没。
“茅屋隔榆林,孤舟系柳阴。” 茅屋与榆林之间的空间仿佛被一种无形的界限所隔开,孤舟静静地系在柳树的阴影下。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感,让人联想到诗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远离尘嚣。同时,这种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注释与背景补充: - 沈周: 明朝画家、文学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 李流芳:
【注释】 中西塘:即今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位于嘉兴市西南部。 次白以:指作者的朋友沈次白。次白即沈谦(1481-1526),字次白,号东江,浙江嘉兴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著有《东江诗选》。 中西塘即景其一:中西塘,在嘉兴市西南,是当时著名的水乡风景点。 茅屋夜然灯:茅屋里晚上亮着灯火。 读书者:指主人沈谦,他在这里看书学习。 门外是官街:门前是一条官道。 更深犹走马:深夜时分,仍有骑马的人来往。
诗句: 落日鸡鸣埭,何人射雉回。 译文: 夕阳西下,小河边的村落开始平静的一天,是谁在射猎归来? 注释: 埭(dài):古时水边的小堤。何人:是谁。射雉(zhì):古代一种狩猎活动,用弓箭射野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夕阳西下、鸡鸣埭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平和、静谧的氛围,让人仿佛能闻到稻香和鸡鸣声。"何人射雉回"一句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解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首句“美人湘北岸”,点明画中人物的身份,这位美人来自湖南的湘水之北岸,也就是湘妃。次句“翠盖倚中洲”,以竹作翠盖,用典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句。第三、四句写诗人观画的感受与联想。“斜日雨初歇”,描绘一幅雨过天晴的景象;“断云横未收”,写夕阳西下,晚霞映照下的乌云还没有散去。全诗以画为载体,通过画中的景色和画外的景物相衬托
【解析】 本诗是写农村春耕的景况。“鸠鸣桑雨深”,意思是:春天来临,桑树发叶,布谷鸟叫个不停,春雨下得很深。“蓑笠耦耕叟”意思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农具的农夫们正在耕作。“短歌三两声,东风动杨柳”,意思是:农夫们唱着简短的歌,东风轻轻地吹拂,杨柳随风轻轻摇曳。 【答案】 译文: 春来,桑叶长出翠绿的新芽,布谷鸟鸣声阵阵响起,春雨绵绵,农民正忙于耕种。农夫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锄头
【注释】 (1)独竹图:指《画竹》一诗。 (2)独立不偶俗:独自站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排:直挺的样子。 (4)首阳:即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反对纣王暴虐而饿死于首阳山。 (5)永怀:永远怀念;常思。 【赏析】 此诗借咏画竹以抒怀抱。诗人自比“孤竹君”,在首阳山下,“曾过”的孤竹二子,其志节高洁,不为权贵所屈的事迹,是诗人仰慕的典范。他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高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