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出北门,怅然见新墓。
朴樕集归乌,荒榛翳村路。
生人尽黄土,有晨终有暮。
死者梦已觉,生者懵未寤。
落落初栽柏,泠泠泫残露。
金帐苟不死,我亦图自固。
百年饲蝼蚁,古来有长度。
行乐惟富贵,先为行乐误。
亮彼墓中人,当年曾纨裤。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逐一分析每句诗的大意,最后进行综合赏析。注意翻译时要忠于原意,不要添加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译出。
“行役出北门,怅然见新墓”:我出城去服役,心中惆怅地看到新坟。“行役”,即出行、旅行;“北门”,即长安城的北门。“怅然”,意思是心里不平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外出办事,心情很不平静,看到新坟,内心感到惆怅。
“朴樕集归乌,荒榛翳村路”:乌鸦聚集在枯树枝上归巢,荒草掩蔽了小路。“朴樕”,指枯枝败叶;“归乌”,指乌鸦归来。“荒榛”指草木丛生的地方;“翳”,同“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乌鸦飞回树上,野草长满了小路。
“生人尽黄土,有晨终有暮”:活着的人全都埋入黄土,有早晨也有黄昏。“生人”,活人;“黄土”,泥土,借指死者的肉体。“有晨”,意思是有早晨的时候;“终有”,意思是总会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活着的人全都被埋在黄土之中,早晚都有。
“死者梦已觉,生者懵未寤”:死去的人已经醒来,活着的人还蒙在鼓里。“死者”,指死者的灵魂;“懵”,糊涂,不明白的意思。“寤”,睡醒。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死者的灵魂已经醒了过来,而活着的人却仍然糊糊涂涂不知道。
“落落初栽柏,泠泠泫残露”:柏树刚刚栽种时,露水沾湿了枝条。“落落”,形容树木挺拔的样子;“初栽”,刚刚种植。“泠泠”,形容水声清脆悦耳;“泫”,指露水沾湿了物体。“泠泠泫残露”的意思是说,柏树刚刚种植,露水沾湿了枝条。
“金帐苟不死,我亦图自固”:如果我能不死,我也会考虑保全自己。“苟”,如果;“金”,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像金子一样珍贵;“固”,指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也能像金子一样珍贵,我也会考虑保全自己。
“百年饲蝼蚁,古来有长度”:一百年的时间可以喂养蝼蛄蚂蚁,古来的事情也都有它的长短。“饲”,喂养;“蝼蚁”,蝼蛄蚂蚁。“长度”,比喻事情的长短或价值的大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百年的时间可以喂养蝼蛄蚂蚁,古来的事情也都有它的长短。
“行乐惟富贵,先为行乐误”:追求享乐只看重富贵,首先为追求享乐而误入歧途。“惟”,只;“行乐”,追求享乐;“惟富贵”,只有富贵才能做到;“误”,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看重富贵,首先追求享乐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亮彼墓中人,当年曾纨裤”:你想到墓中人吧,当年他们也曾穿着细绢做的裤子啊!“亮”,思考;“纨裤”,指细绸织成的裤子,代指富贵人家子弟。“当年”,过去;“曾”,曾经;“纨裤”,指富贵人家子弟所穿的细绢做的裤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想到墓中的人吧,当年他们也曾是富贵人家的子弟,穿着细绢制的裤子。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796),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职,因事触景感怀。诗前六句以抒情为主,描写了诗人从北门出去后见到的新坟墓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生死和富贵荣华的感慨。中间四句则转入议论,指出人生有限,富贵无常,应该珍惜光阴,不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诗的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全诗结构完整严谨,语言流畅自然,意境开阔深远,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