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桑看火,莫为蚕忙致蚕祸。
出门采叶焙笼焚,一霎延烧家业堕。
摘桑看火。
注释:
禽言六首 其二
摘取桑叶时要小心火种,不要因为忙碌蚕事而引发灾祸。
外出采桑时把叶子放在笼中焚烧,一刹那大火将烧毁整个家业。
摘桑看火(摘取桑叶时要小心火种,不要因忙碌而引发火灾)
摘桑看火,莫为蚕忙致蚕祸。
出门采叶焙笼焚,一霎延烧家业堕。
摘桑看火。
注释:
禽言六首 其二
摘取桑叶时要小心火种,不要因为忙碌蚕事而引发灾祸。
外出采桑时把叶子放在笼中焚烧,一刹那大火将烧毁整个家业。
摘桑看火(摘取桑叶时要小心火种,不要因忙碌而引发火灾)
【诗句释义】 1. 薄暮散步:傍晚时分,独自在庭院中散步。薄暮,指傍晚时分。 2. 学寮寂寂倚林坰:学习的地方寂静无声,我依靠树林的边缘。学寮,即学校、书院。寂寂,形容寂静无声。倚林坰,靠近树林。 3. 先生养性灵:先生修炼身心。先生,对年长者的尊称。养性灵,修炼身心。 4. 好客未来同瀹茗:有客人来访时才煮茶招待。好客,表示主人热情好客。 5. 残经已了自开扃:已经读完的经书自己打开了。残经
诗句释义 1 芒鞋竹杖谢风烟:穿着草编的鞋子,手持竹子做的拐杖,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芒鞋"是一种用草制成的鞋,而“竹杖”则象征着高洁和坚毅。 - 芒鞋:草鞋,指代隐居生活。 - 竹杖:竹子制成的手杖,代表坚韧不拔的品质。 2. 江郭南头卧一廛:在江边的小村庄南边安家,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郭"指的是外城或城墙,这里可能指的是乡村的边缘地带。 - 江郭:江岸周围的地区,可能是指靠近江河的地方。
【解析】 本诗为作者晚年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李贺少时曾因梦而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大中”年间,李贺又曾梦见自己与李白一起饮酒赋诗。此首是应约所作的诗,以咏叹诗人的身世遭遇为主。 其一: 凉雨过城隈,楼头对酒杯。 溪连琴操响,山作画屏开。 白发情何系,黄花景自来。 译文: 凉风吹过城墙角落,楼上举杯畅饮。小溪连着琴音声声响起,山峰仿佛打开了一幅屏风。白发已长情何以堪,菊花盛开景色自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一句: - 注释:傍壑(在山边)敞茅堂,意思是靠近山边敞开着茅草屋。 - 赏析:开篇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居生活画面,简朴而自然。 第二句: - 注释:寥寥(空荡荡的样子)引兴长,意思是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作者因山居生活的宁静而引起的内心波动。 第三句: - 注释:石崖蜂酿蜜,云碓水舂粮。 - 赏析
至定海作 江水逼城流,城当大海头。 浦云长入市,风物早成秋。 日出山如染,潮来地欲浮。 扁舟一相过,浩兴不徒游。 注释: 1. 江水逼城流:指江水紧逼着城墙流淌。 2. 城当大海头:城墙面对大海的前端。 3. 浦云长入市:浦上的云雾常年笼罩着市场。 4. 风物早成秋:指景物已呈现出秋天的景象。 5. 日出山如染:形容太阳刚出来时,整个山峰都被染成了红色。 6. 潮来地欲浮:潮水涌来时
【解析】 1. 题干要求赏析,注意答题时先答出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江东杨氏”点明写作地点和人物,“小隐东村第几家”写出了诗人隐居的地方是东村,“依依负郭置生涯”写出了诗人在东村的居所环境。2. 翻译:江东的杨家半座村落住着人,在东村第几户人家?在东村,我悠然自在地度过了我的一生。官桥旁边是静谧的柴门,驿路旁草径弯弯曲曲。近郊的月亮高悬在飞来峰上,稀疏的树林中传来城上的雅乐声
【注释】 舟中遣兴与:在船上消遣。遣兴,即消遣心情。黄吉温,名不详。继辈,指黄吉温的后代。篷底看书莫,登舻散寂寥:在船篷下读书时不要出声,登船后感到寂寞。莫,静默。舻,船。散寂寥,感到寂寞。沙头催纤仆,山下问归樵:沙滩上催着驾小舟的仆人,山脚下问着回家去的樵夫。 朽木粲如火,啼禽声若猫:枯树像火焰一样灿烂,叫鸟的鸣叫声像猫儿叫。 【译文】 在船上我找点乐趣和随行者黄某、某甲等一起消磨时光。
【注释】 漫成:随意写成。 临,靠近。 青芜:青草。 贳(shì):赊买。 高客:指地位较高的客人。 避俗夫:避开世俗之人。 野花:田野上生长的各种野花。 趣:情趣。 山鹿:山上的野兽。 相呼:互相叫唤。 吾贫守一愚:我贫穷但保持一颗愚笨的心。 【赏析】 此诗为诗人闲居时作。首句“闲来临白水”,写自己闲来无事,来到这清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白水河边,欣赏美景。次句“独立向青芜”,写诗人在河边静立凝思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 第一句“竹树漫成邻,名家庄上春。”描述了作者所居住的地方四周都是竹子和树木,环境优美,充满了自然气息。同时,也暗示了这个地方是名家所居住,意味着这个地方的环境优雅,有名望。 第二句“客今移画舫,主近脱青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环境的欣赏之情。客人现在正在使用画舫游览,主人已经离开了他的住所,这反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第三句“络户乱藤密
借问天上月,古今照关山。荷戈来此地,白首几人还。"是明代诗人魏称创作的《关山月三首 其三》中的一句。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逐句释义: - 借问天上月,古今照关山: 诗的开头提问天空中的月亮,它自古以来照耀着关山。这里的“关山”指的是历史上的险要之地,如边关、山川等,象征着国家的边疆或重要的地理区域
注释: 禽言六首 其三麦熟幸,疗人饥。 婆饼焦,鸟吟为忆山西。 婆饼焦,饥骨枕藉于途。 婆饼焦,婆化山头不归。 婆饼焦,声声怨著伊谁。 婆饼焦。 译文: 在丰收的季节里,人们感到庆幸,因为粮食可以治疗饥饿。 婆饼烧焦了,鸟儿的鸣叫仿佛是为了思念遥远的山西。 婆饼烧焦了,饥饿的人们躺在路上,无人照料。 婆饼烧焦了,婆化的山头不再有人归来。 婆饼烧焦了,那声音声声怨恨着,到底指向了谁? 婆饼烧焦
【注释】六首:本篇是《禽言》中的第四首。禽,即家禽。六首,即前六首。脱却破裤:指摆脱穷困。青黄不接:比喻农事连年失收,粮食不能自给。杼轴:织布机上织布的梭子和筘,这里代指织布。 【赏析】此诗写农家在青黄不接、税收加重时所受的苦难。 首句“脱却破裤”,直抒胸臆,点明主题。次句用反诘的语气,进一步渲染了穷困潦倒的程度。三、四句,从税负沉重这个角度来反映农民的痛苦。税赋沉重,导致“杼轴卖空”的局面
注释: 禽言六首 其五得过且得过,食尽毛衣更寒饿。 朔云乍敛日斜明,窃得微暄聊自负。 得过且得过,羞杀当时锦羽飞,骄语曾将鸾凤欺。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态度的诗。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他选择得过且过,不再为食物发愁,而是寻找一丝温暖来安慰自己。他曾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锦羽飞和鸾凤,但现在却感到羞愧。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自我的反思。他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
注释:提着胡卢,买上酒来畅饮,碧草如茵鲜花似锦。 及时须作欢,作劝不可甚,人生哪能长高枕。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禽言六首》之一。诗中描写了一幅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提胡卢,沽酒饮,碧草如茵花似锦",这是第一句,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色。"提胡卢"是指提着酒壶,"沽酒饮"是指买酒来喝。"碧草如茵"指的是绿色的草地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
诗句解析: 1. 朝送客,送客官亭上。 - 注释: 早晨时分,在官亭之上送别客人。 2. 别酒愁半酣,劳歌惨三唱。 - 注释: 离别之际,饮下美酒却愁绪难消,歌声哀伤地反复演唱了三次。 3. 榜人亭下报潮生,秋风分袂难为情。 - 注释: 在亭子下面发布通知的官员报告潮水上涨,秋天的风使得分别的情景更加令人伤感。 4. 合襟何日叙长别,拂袖今朝成远行。 - 注释: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读懂原诗,然后结合注释进行具体分析,注意要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 【答案】 译文: 鲛绡翠被鸳鸯枕,残夜寒风逼孤寝。 梦见郎君醒莫寻,流苏宝结虚同心。 赏析: 此诗写一女子在残夜独寝时所梦之事。首句“鲛绡翠被鸳鸯枕”,是说用鲛绡织的绿色绸缎被子,鸳鸯绣成的枕头,这都说明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富裕而闲适的。“残夜寒风逼孤寝”,点出时间是在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