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初奉使,早发玉河隈。
雪尽关山路,天低龙虎台。
扬旌海树断,驱马塞云开。
晓色城头月,春声笛里梅。
沙场莽迢递,亭障郁崔嵬。
候雁从南转,边风自北来。
枕戈忧国步,草檄见君才。
拟待铭功日,长缨系敌回。

【注释】

玉河:黄河。

关山:指边远的山河,代指边塞险要之地。

龙虎台:指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

扬:高举。旌:军旗。

沙场:沙地战场。

侯:候鸟。雁:大雁。

边风:边境上的风。

草檄:用竹简写就的文告,即檄文。草檄见君才:《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拘留十九年,与李陵同为侍中常愿、徐圣等作《诗》,以抒思乡之情,并作书自陈,称“幸得待罪辇毂下,身长事二主”。此处意言,苏武虽久羁匈奴,但仍然能作檄文,显示其才华。

长缨:长绳。系:缚住。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首四句写送行之人初到边关时的情景:参军奉诏出使,清晨即起程赴任,从玉河之畔启程。

五至八句写途中所见。雪后山路,天高云低,海树折断,塞外风光,壮伟而奇特,表现出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向往。

九至十四句则转入送别。扬鞭策马,驱散了塞外的阴霾。晓色初明,城头月上,春风吹来,笛声阵阵。这些自然景观,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欣喜。

十五至二十句,又写所经之地。沙场辽阔,亭障高大,气势不凡。候鸟南飞,边地寒来风起,都显出边塞的苍凉与壮美。

又回到送别主题上来。枕戈待旦,担忧国家安危;起草檄文,显示自己的才能。最后两句,表明自己决心建功立业,凯旋归来。整首诗歌,既有豪爽之气,又具深情厚谊,情调慷慨激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