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曾德荫尚堪彝,所恨狂澜遂到今。
载路荆榛磨士气,满山薇蕨照臣心。
故园重理朝曦爽,旧友相思秋水深。
磈垒填膺且抛却,聊将短句答蛰音。
【解析】
本诗前四句写诗人的身世感慨。“德荫”指恩泽,“彝”指德性。“载路荆榛磨士气”意谓荆榛满路,磨砺了诗人的意志。“载路”与“满山”对举,突出了荆榛之多、之密,表现了作者的艰难处境。“薇蕨”是野菜的意思。诗人在荆棘丛中生长,而所思慕的故园却阳光明媚。“重理”“相思”两字写出诗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深。“磈垒填膺”是说胸中充满了块垒,“聊将短句答蛰音”表明诗人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后半首写自己内心的矛盾。“磈垒填膺且抛却”,意思是说,胸中的块垒虽然难以抛却,但还是要抛却,要放下包袱继续前行。“聊将短句答蛰音”表明诗人以自己的写作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表达自己的愤激心情。
【答案】
①高曾(祖先)德荫尚堪彝,所恨狂澜遂到今:祖辈留下的德惠恩泽尚可为子孙后代所继承,可惜现在社会风气已大变,像
狂澜一样汹涌澎湃。
②载路荆榛磨士气,满山薇蕨照臣心:荆榛遍地,磨砺了作者的意志;薇蕨遍地,也照见了作者的心情。
③故园重理朝曦爽,旧友相思秋水深:家乡重归自然风光美好,故旧朋友思念之情深厚。
④磈垒填膺且抛却,聊将短句答蛰音:胸中郁结着许多不平,暂时暂且放下它,用短小的句子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⑤磈垒填膺且抛却,聊将短句答蛰音:胸中郁结着许多不平,暂时暂且放下它,用短小的句子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诗人被贬监处州盐税,其弟王观亦被贬官至楚州,因此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对国家政治的失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不满。
开篇“高曾德荫尚堪彝,所恨狂澜遂到今。”诗人回顾先祖留下的德业遗泽,仍可作为后世子孙效法的榜样,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从现在起已经没有了这种社会风气,如同狂澜一般汹涌澎湃。这里诗人以“狂澜”自喻,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现实的失望。
颔联“载路荆榛磨士气,满山薇蕨照臣心”写诗人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的精神。荆榛满路,象征仕途坎坷,而薇蕨遍布山坡,象征隐逸生活。诗人虽处逆境,但志向高远,内心光明磊落。
颈联“故园重理朝曦爽,旧友相思秋水深”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与旧友的情深义重。故乡的美好景致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此时诗人只能遥望而不能回到故乡;与旧友的交往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尾联“磈垒填膺且抛却,聊将短句答蛰音”,表达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态。诗人认为应该暂时抛开心中的烦恼和不快,通过写诗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社会风气的失望,同时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