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门,欲何之?
丈夫志四海,安效辕下驹。
而况室中无储粟,体上无完衣。
仗剑出门去,不顾儿女悲。
结客场中多侠少,何事牵衣苦别离。
苦别离,寥落荆布妇,呱呱黄口儿。
君慎自爱戒,勿为非国法。
明明谁敢欺。
君慎自爱戒,勿为非国法,明明谁敢欺。
何时当来归,生还但愿同餔麋。
【注释】
东门:东门城楼,在今河南洛阳。采珠者:即采珠郎,为贵族和富豪采珍珠的人。
丈夫志四海,安效辕下驹:大丈夫应有远大的志向,怎么能像那些驾车的骏马一样,只知低头听使唤呢?效:服从。辕下驹:指驯服的马,喻指低贱的奴仆或卑躬屈膝的人。
而况室中无储粟,体上无完衣:何况家中连一点储存的粮食都没有,身上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呢!粟: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米约合四斗,所以“一斗粟”是极言其少。
仗剑出门去,不顾儿女悲:拿着宝剑走出家门,哪还顾得上儿女们的悲伤呢?仗剑:持剑。
结客:结交朋友。结客少年场,多侠少:结交的朋友都是些少年侠客。结客:结交游侠少年;结,结交;客,游侠之士。场:原指游乐之地,这里指游说之地。多:很多,很多。
何事牵衣苦别离:为什么要拉着我的衣服,苦苦地要我离开呢?苦:苦苦。
君慎自爱戒,勿为非国法:你一定要自己爱惜自己,不要做违反国家法律的事情啊!君:你。慎自爱戒:要爱惜自己。戒:警惕,戒备。勿为非国法:不要做违背国法的行为。
明明谁敢欺:难道有谁明目张胆地来欺侮我们吗?明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敢:有胆量。欺:欺侮、欺负。
何时当来归,生还但愿同餔麋: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只希望活着能和你一起吃粥喝肉呀!生还:活着回来。餔麋:用草料喂养的幼鹿,比喻小动物,也泛指弱小的生物。
【赏析】
《出东门》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一位游侠青年从京城长安出发,到洛阳东门外与亲友告别,准备远行江湖的故事。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家人的依恋之情以及对前途的憧憬、自信。语言朴实无华,却感情充沛,意态生动,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
首句“东门行为采珠者作”,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游历四方,以采珠为业的男子。紧接着的第二句“出东门,欲何之?”直接切入主题,揭示了他出行的动机——远离家乡,到远方去闯荡。然而,这两句虽然直白明了,但缺乏情感色彩。
接下来四句“丈夫志四海,安效辕下驹。而况室中无储粟,体上无完衣。仗剑出门去,不顾儿女悲。”则描绘了主人公远行的艰辛与孤独。大丈夫应该有远大的志向,怎能甘于做驯服的骏马,听从他人使唤呢?即使家中没有积蓄,身体上也缺少衣物遮身,但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家门,不再顾及家中人的悲伤与牵挂。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主人公的豪迈气概,更展现了他对家庭的眷恋与无奈。
接下来的六句“结客少年场,多侠少。何事牵衣苦别离?苦别离,寥落荆布妇,呱呱黄口儿。君慎自爱戒,勿为非国法。明明谁敢欺?”则转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结交了很多游侠少年,他们一起饮酒作乐,谈笑风生。然而,当他面临离别之际,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不舍。他思念着那些在家中操劳、养育子女的妇女们,她们是多么地孤单无助啊!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他提醒自己要珍惜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要去做违背国法的事情。
最后四句“何时当来归,生还但愿同餔麋。君慎自爱戒,勿为非国法。明明谁敢欺?”则再次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与决心。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生还之后,与亲朋好友共享美味的饭菜,共度欢乐时光。然而,他也清楚自己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他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不法之徒欺骗。
整首诗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它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更展现了主人公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