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十月飞繁霜,临岐送子各尽觞。
腰间笑解延陵剑,雪花堕地蛟龙翔。
都门佳期那可顾,相思开遍三花树。
归时倘遇浮丘公,为予接引嵩高去。
【注释】
燕郊:指今北京郊区。十冬十月,这里比喻时间很晚。燕郊:指今北京郊区。十冬十月,这里比喻时间很晚。
飞:飘落。繁霜:浓霜。
临岐:临别。子:你,你的儿女。各尽觞:各自干了杯中的酒。尽,干。觞,酒杯。
腰间:剑把上。笑解:笑着解开。延陵剑:春秋时延陵季子(又称季札)的宝剑。相传这枝剑有神异,能辟邪。
雪堕地:雪花落在地上。龙翔:形容龙在天上飞舞。这里比喻剑气冲天,威猛无比。
都门:京城门外。佳期:美好的时刻。那可顾:难道还能顾惜吗?
相思:思念。三花树:一种植物。相传这种花有三种颜色,因而得名。
浮丘公:传说中的仙人名。相传他住在昆仑山,能驾云而行。接引:引导。嵩高:嵩山之巅,这里代指神仙居住的高处。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诗人李性庵任丘县知县,作者当时为他的同僚兼好友。此诗是赠别之作,写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燕郊十月飞繁霜,临岐送子各尽觞。”开篇两句,诗人即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幽美的图画。燕郊的十月,正值寒冬时节,天空中飘洒下一片飞霜,诗人和友人相送到岔路口,分别时,彼此举杯畅饮。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也烘托出诗人送别的悲凉气氛。
“腰间笑解延陵剑,雪花堕地蛟龙翔。”第三句,诗人又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画面:诗人将腰中的宝剑解下,用它劈开纷扬的雪花,仿佛是一条蛟龙在空中飞舞。诗人以“笑解”二字描写出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暗示了他对朋友深深的眷恋之情,更暗含着诗人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不舍和忧虑。
“都门佳期那可顾,相思开遍三花树。”第四句,诗人再次强调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忧愁,他深知这次别离是难以再相见的,所以他用“相思开遍三花树”来表达自己的无尽思念和悲伤。
“归时倘遇浮丘公,为予接引嵩高去。”尾声两句,诗人想象着如果自己能够遇到传说中的仙人浮丘公,他一定会将自己接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一幕幕景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