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万里戍边州,长日相思怕到秋。
愿得郎情如皓月,清光夜夜照侬愁。

送郎万里戍边州,

长日相思怕到秋。

愿得郎情如皓月,

清光夜夜照侬愁。

注释分析:

  • 送郎万里戍边州:描述了丈夫被派遣到遥远的边境城市去服役的情景。这里的“万里”表达了空间的遥远与距离的遥远,而“戍边州”则描绘了丈夫守卫边疆的辛劳。
  • 长日相思怕到秋:表达了妻子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漫长日子里,对丈夫的深深思念。这种相思之情随着季节的变换愈发浓烈,尤其是在秋天,因为秋天常常被视为感伤的季节,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愿得郎情如皓月:妻子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她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能够像明亮的月亮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她情感上的光明和慰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纯洁和永恒的象征,这里用来比喻丈夫的忠诚与支持。
  • 清光夜夜照侬愁: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妻子因丈夫的不在而产生的孤独和忧愁。月光的清辉仿佛能穿透黑夜,照亮她的心灵。这里的“夜夜”强调了夜晚的频繁,突出了妻子心中的孤独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思妇对远方戍边丈夫深深的思念。首句直接点明了主题——丈夫被派往边疆,这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意味着妻子将面临更多的孤独和不安。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长日相思”和“怕到秋”等词句,细腻地勾勒出妻子内心的煎熬和对丈夫归来的渴望。

最后两句“愿得郎情如皓月,清光夜夜照侬愁”,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在这里,妻子将丈夫比作明月,不仅因为明月总是明亮、清澈,而且因为它象征着恒久不变和高洁的品质。而妻子希望自己的忧愁如同这夜夜的月光一般,得到丈夫的照亮,得到他的温暖和支持。

这首《竹枝词二首·其二》以其简洁的表达方式,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她们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刘禹锡不仅展示了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眷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