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风去已远,世道日幽昧。
征伐降殷周,祥麟竟遇害。
凤凰化鸡鹜,兰蕙为萧艾。
嗟哉孔与孟,天意屡颠沛。
时运既如此,生民复何赖。

【注释】

  1. 淳风:指儒家的正派风气。
  2. 世道:时世,社会风气。幽昧:昏暗不明。
  3. 降:使……下降,降服。殷周:指商朝和周朝。
  4. 祥麟:吉祥的麒麟(传说中的动物)。遇害:被害。
  5. 化鸡鹜:比喻圣人变成普通人。
  6. 萧艾:一种植物,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7. 孔与孟:指孔子和孟子。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形容命运多舛。
  8. 生民:老百姓。复何赖?还有什么依靠呢?
    【译文】
    儒家纯正的道德风尚已经消失,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阴暗不明。
    从商朝到周朝的征伐战争,吉祥的麒麟竟遭遇了不幸的命运。
    圣人变成了普通人,君子成了小人,美好的兰蕙却变成了臭草野蒿。
    叹息啊,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命运屡次坎坷,颠沛流离。
    既然时代如此不济,百姓的生活又该依靠什么?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时期所作的五言古诗,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世道日衰,儒风已去,圣君遭难;中间四句写贤人受困,君子沦为小人所欺,美好事物遭毁,诗人对此感到十分愤慨;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时局的感慨,认为国家政治混乱,百姓无依无靠,只有叹息而已。
    此诗以“叹”字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圣贤与小人相对照,突出了作者对道德堕落的痛心疾首。
    诗中的“嗟哉”一词,反复出现三次,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力度。同时,这也表明了李诗的特点:语言简洁明快,直抒胸臆。
    此诗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 主题深刻: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忧虑。作者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此诗具有了很高的思想价值。
  10. 结构严谨:此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古诗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结构紧凑有序。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圣贤与小人相对照,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11. 艺术表现力强: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明的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生动。
  12. 语言简练有力:此诗的语言简练有力,既符合古诗的传统特点,又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使得整首诗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感遇》是一首具有深刻主题、严谨结构和鲜明艺术表现力的优秀诗篇。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