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何所有,深谷多芳薇。
采采者谁子,叔齐与伯夷。
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
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
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
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

【注释】

西山:指华山。何有:何处,何物。深谷:幽深的山谷。芳薇:香草。采采:采集。者谁子:什么人啊。叔齐:春秋时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的并称。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因反对武王伐纣,饿死在首阳山。叔齐,亦孤竹君长子,为兄之志而投水而死。伯夷、叔齐,是古代著名的贤人。食粟:吃五谷粮食。耻:羞耻。采薇:采野菜。非:不是。姬氏:指周文王姬昌,姬姓周氏,名昌,西周开国君主,谥曰文王。八百会:指西周初年周公平定管、蔡等叛乱。不期:不期望。天下皆称圣:全天下的人都称赞他是圣明的。斯人独是非:这个人独自持有不同意见。高节:高尚的气节。凛:敬畏。千祀:千年。纲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以:用。扶持:支持。

【译文】

西边的华山上有什么?那里深谷多的是香草。谁在那里采摘呢?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吃五谷杂粮,难道可耻吗?他们采摘野菜,并不是为了饥饿才这样做。姬氏除去了残暴的暴乱,八百诸侯不会去相会。全天下都称赞他的圣明,唯独他一个人持有不同意见。他高尚的气节令后人敬仰,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被人们所支持和扶持。

【赏析】

《感遇其四》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借咏伯夷、叔齐二贤而抒发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追求理想政治的决心。

开头两句写西山深处生长着许多香草,而能到深山采摘香草的人是谁呢?“采采”二字,既写出采摘的情态,也写出采者的身份。伯夷、叔齐是古之圣贤,故称“者谁子”,即问采香的人是谁的儿子。接着就写他们采香苹的目的:“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这里,诗人运用反问句式,把伯夷、叔齐采薇的原因说成是“食粟”“为饥”,意谓采香苹比吃五谷要高尚得多,所以值得称赞。这两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在赞颂二人,实际上却是在讥讽当时的统治者。因为从字面上看,似乎在歌颂他们不贪财、不图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实际上却暴露了他们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对贫苦农民的同情之心。

中间六句,诗人又进一步写他们的高尚品德,以及他们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姬氏”指周朝王室,这里暗指当时掌权的贵族集团。《尚书·泰誓》载武王伐纣时,曾说过:“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其惟武王;破殷之乱,灭纣之暴,周王践奄。”这里的“乱臣”是指周公旦、邵公奭、太公望、毕公、卫侯毛公、康侯薄姑、霍伯、秦仲、东征虎、西征虎等十二位大臣。他们都是武王伐纣时的功臣,周公旦是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纣统治的关键人物。这六句的意思是说,姬氏(指周文王)消灭了残暴的暴政,八百诸侯没有去参加盟会,这是因为他们早就料到了这场暴乱的结局,用不着再去凑热闹了。“不期”是“不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这些诸侯早已预料到了周文王能够取得胜利,用不着再参加什么盟会了。

后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最后两句:“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天下皆称圣”,这是说天下人都称赞他们是圣人,认为他们是圣明的。“斯人独是非”,意思是说只有他自己坚持不同的意见。这两句是说,天下人都认为他们都是很圣明的,唯有他自己持不同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进一步表现了他坚持理想而不为权贵所屈的高风亮节。“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诗人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气节,认为他们的这种气度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纲常”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这里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封建的道德准则。诗人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气节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后世的支持和扶持。这几句是诗人对他们的这种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的赞扬和歌颂。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先写伯夷、叔齐采薇,然后写周文王灭纣,再写其他诸侯不赴会,这样写来就突出了周朝的仁德与暴虐形成鲜明对比。二是诗人善于通过议论来抒情。如第三句中诗人用了反问的语气来写伯夷、叔齐采薇的动机,既表现了他们采薇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三是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描写中有意避开了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是着重从精神境界上来描绘他们的形象。四是诗人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事实,以增强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二句中的“采薇”就借用了《诗经·小雅·北风》中“采薇”一诗的典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