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朔风劲,慄慄年岁徂。
积雪横山冈,凝冰塞川途。
念子万里行,相送城南隅。
寒树渺苍茫,谁能忍离居。
【注释】
萧萧:风声。朔风劲:北风吹得很急。栗栗(lì li):形容恐惧不安的样子。岁徂(cú):岁月将尽。积雪横山冈:指雪积在山岗上。凝冰塞川途:指冰雪封住了道路。念子万里行:怀念你离开家乡远行万里。相送城南隅:我送你到城南角去,表示依依不舍。寒树渺苍茫:指树木萧条而显得空旷迷茫。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4年),时诗人正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此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写别,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幽美,耐人回味。
首联“萧萧朔风劲,栗栗年岁徂”,“萧萧”二字状风之劲急,“栗栗”二字状人之惧畏,渲染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与后文的“积雪”、“凝冰”遥相呼应。“徂”,往也。诗人以“朔风”起句,为下面写景张本。
颔联“积雪横山冈,凝冰塞川途”,是全诗写景最出色的两联。这两句中两个动词“横”和“塞”,把一幅冬日塞外风光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没有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的静态,而是通过动态来表现其特征,使人感到了塞外的严酷与荒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远离家乡、客居他乡的同情与关怀。
颈联“念子万里行,相送城南隅”,是全诗写情的重点。“念”,即“思”。“万里行”三字点明了黄知府离家的远道和长途,突出了送别的紧迫性。“相送城南隅”表明送别的地方是在城南的一角,可见诗人与友人情谊之深。
尾联“寒树渺苍茫,谁能忍离居”,是全诗写意的高潮。“寒树”二字写出了冬天的景色特点,而“渺苍茫”则烘托出游子的飘泊之感。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使离居之人的形象更加鲜明。“谁”与第一句呼应,既照应“念子万里行”,又照应“相送城南隅”。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送别之作。诗人在送别之时,面对茫茫的白雪和凛冽的北风,不禁想起友人离别的情景,想到友人万里之外,自己只能目送着友人离去,心中充满了伤感。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哀伤之中,反而用充满希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人相信,只要友情永恒不变,无论相隔多远,友谊都会如青松般长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