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将军家住文水濆。
十五袭父爵,桓桓气凌云。
二十年前尚年少,镇抚西湖到南诏。
纷纷蛮部未知名,手提一剑身横行。
去年蠢尔犹纷争,片言折之无不平。
万里归来报天子,奏对边情若流水。
御前官赏赐勋劳,象笏朱衣拜丹扆。
曙光曈曈射双阙,又奉天书戒明发。
青骢玉勒飞腾骧,楚水黔山去超忽。
云南到时花未飞,还以天恩谕远夷。
只今四海遵文教,独恃短兵何所为。

【注释】

文水濆:文水边。

十五年前:十五年前,邓指挥还是个年轻人,二十岁左右。

镇抚:安抚;治理。南诏:唐玄宗时改云南为南诏,即南诏国。

蛮部:指南诏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纷纭:纷乱。

去年蠢尔犹纷争:去年那些部落还在争斗不休。

象笏朱衣:皇帝的仪仗用具,象征高官显爵。丹扆:皇帝御座的屏风。

青骢玉勒:青马、玉勒。飞腾骧(xiāng):疾驰如飞。超忽:迅捷。

天书:皇帝诏书。

楚水黔山:指贵州一带山名。

谕:告知,晓谕。

独恃短兵:只依靠刀剑等短兵器。为:做什么事。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邓铿当年威镇南诏,归朝后受到皇上重赏的情景。全诗语言凝炼,叙事清楚,用典贴切得体,富有气势,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才气。

这首诗是诗人送邓铿出京赴任而作,所以诗题叫《送邓指挥》。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颔联叙写邓铿年少有为的情况;颈联写邓铿在任期间的政绩;尾联赞扬他的功绩,歌颂他忠于朝廷的忠心。此诗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之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中既赞美了邓铿的英勇善战,也歌颂了他的忠诚不阿。

首联“文水濆”,指文水边,这是邓铿家乡。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同时交代了邓铿少年时代就声名显赫。

颔联“十五年前尚年少”,写邓铿年轻时就威震四方,其气概凌云;“镇抚西湖到南诏”,说明邓铿年轻时期曾镇守过南诏(唐代的云南地区),并使那里的蛮族部落臣服。这两句既写出邓铿少年时期的威武与豪迈,又为下文颂扬他在南诏的政绩作了铺垫。

颈联写邓铿在任期间的政绩。“蛮部未知名,手提一剑身横行”,写邓铿率军平定南诏叛乱,一举平定了南诏的叛乱,使得南诏的蛮族部落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前来归附。“纷纷蛮部”一句,不仅写出南诏的混乱局势,而且写出邓铿所向披靡的战斗威力。接着两句又写邓铿治军严明。“去年蠢尔犹纷争”,“蠢尔”即蠢动的意思,这里指南诏的各部族首领纠集起来互相争斗。“片言折之无不平”,意思是邓铿用几句话就能平息他们的争斗,让所有部族首领都听从他的号令,没有不服气的。这句说邓铿的智勇双全,能言善辩,能够以理服人。“去年蠢尔犹纷争”,“去年”一词,既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暗示邓铿已经年过半百,此时正是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两句之间,既相互照应,又形成鲜明对比:“去年”的纷争尚未平息,而今年则已告成功。这样写来,既表现了邓铿的才干,又突出了他功成名就的事实。

尾联“万里归来报天子”,写邓铿凯旋归来向天子汇报战况。“奏对边情若流水”,意思是邓铿向天子报告边疆的形势就像流水一般滔滔不绝。“御前官赏赐勋劳”,说明邓铿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奖赏。“象笏”“朱衣”“丹扆”,这些词语都是古代官员的标志物,用在这里表示邓铿的身份地位很高。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邓铿的功劳之大。“曙光曈曈射双阙,又奉天书戒明发”,意思是曙光照耀宫阙,又奉上圣旨告诫要早起。“青骢玉勒飞腾骧”,意思是骑着青马奔驰如飞,骏马昂首欲飞的样子。“楚水黔山去超忽”,意思是越过湘江巫峡,飞越大庾岭,迅速奔赴远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邓铿凯旋归来时的雄姿英发。

尾联最后说“独恃短兵何所为”。意思是说如今朝廷里只有依靠短兵器,还有什么可作为的呢?“独恃短兵”四字,既表现出邓铿的才能出众,也表现出朝廷内部缺乏人才的状况。

整首诗语言精炼、明快、生动、形象。诗中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既有叙述,又有抒情;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这种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它通过写邓铿的生平事迹和战斗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其无比崇敬的心情,同时赞扬了邓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全诗语言凝炼,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