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持照君,尽见君妍拙。
馀镜复照我,镜镜皆肖绝。
君我同镜华,等无可喜悦。
念居历劫中,几聚还几别。
君显我之明,君隐我之灭。
终无至人术,水火不濡热。
感此相因依,微分为君竭。
木叶将斡壳,一视无优劣。
【注释】
- 影答形:镜的影像回答形体,指镜子对物体的形象反映。
- 妍拙:形容人的美丑。
- 肖绝:相似。
- 历劫:经历时间。
- 几聚还几别:几次相聚又分离。
- 显明:显露、明显。
- 灭:消失。
- 至人术:最高的道术。
【赏析】
此诗通过镜子这一物象来表现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这首诗中,镜子却成了诗人抒发感慨、表达人生哲学观念的重要载体。
首句“和影答形”,直接点明了题目中的“镜”字。镜子能够映出物体的形象,正如诗人在人生中所面对的各种境遇与感受。第二句“尽见君妍拙”,进一步强调了镜子对物体形象的完整反映功能。诗人以镜子为喻,指出世间万物都有其美好或丑陋的一面,如同镜子一样无所遗漏地展示给观者。
诗人转向自我,感叹于“余镜复照我”,即镜子反射出的自己的影像,无论多么完美,终究只是镜子的复制品,无法与原物相提并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的困惑和无奈,以及对于自我认知局限性的深刻认识。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与自己相互映射的“君”,指出他们同处于一个镜像之中,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都得以清晰地展现。然而,这种彼此间的映照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喜悦,反而带来了深深的悲哀。这是因为当双方互相映照时,彼此的优点与缺陷都暴露无遗,使得原本可能的美好变得不再纯粹,从而引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关注到镜子的另一面——它也能够反映出自己的影子。这意味着在镜子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与自己相同的存在。这一发现让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既然我们都是镜子的一部分,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又是否构成了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问题激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进一步探索。
诗人以“微分为君竭”作为全诗的收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彼此关系的微妙之处的深刻理解,也暗示着诗人对于彼此间关系的珍视与珍重。同时,“木叶将斡壳”一句则寓意了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的自然规律。而“一视无优劣”则揭示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我们都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一切。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领悟和思考。通过对镜子这一物象的描绘和解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篇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