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既寡和,聒耳皆下里。
鸮鸣何足怪,鹊噪未必喜。
日及夜方开,蜉蝣暮不死。
近观众物情,变灭无定理。
阳春既寡和,聒耳皆下里。
这句诗表达了春天虽然美丽,但往往不被人们所欣赏。”阳春”指的是春天,”寡和”意味着缺乏和谐的回应或共鸣。”聒耳”形容声音嘈杂,”皆下里”则可能是指这种嘈杂让人感到不快。
鸮鸣何足怪,鹊噪未必喜。
这里的“鸮”是猫头鹰的意思。”何足怪”表示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鹊噪未必喜”则暗示了鹊鸟的叫声并不一定令人愉快。
日及夜方开,蜉蝣暮不死。
“日及夜方开”形象地描述了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过程。”蜉蝣”是一种小昆虫,以其短暂的生命为喻,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近观众物情,变灭无定理。
这句诗的意思是,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消逝,会发现它们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变灭无定理”强调了世界的无常性和不可预测性。
董纪通过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他以春天为例,揭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通过动物的鸣叫和蜉蝣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最后,他总结了观察世界的经验,即事物的变迁和发展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我们去体验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董纪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同时,这也提醒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去探索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