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满地接山城,所在流亡苦甲兵。
游子那堪天北望,孤舟应共雁南征。
俱传栾布收彭越,相对黄公哭阮生。
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
【注释】
螺川晤黄交侯共谈家难感愤书怀 其二:螺川,地名。黄交(huáng jiāo)侯,人名。家难,国家危难。感愤,忧国忧民的情怀。书怀,记写自己的感受和抱负。感愤,忧愁、愤懑。第二句中的“甲兵”,指战争;“天北望”,指在北方遥望故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第三句中的“雁南征”,指大雁南飞,表达对南方的向往。
俱传栾(liú)布收彭越,相对黄公哭阮生。俱传,都传说。栾布,汉初名将,曾以智谋收服彭越。黄公,指汉末隐士黄宪。阮生,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有才学但性格放诞不羁。
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惆怅,悲伤。莫须,不要谈论。第三声,形容歌声凄婉。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怀念故土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叹。前四句描写了战乱中百姓颠沛流离的惨状,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全诗风格沉郁悲壮,情感真挚热烈。
首联“干戈满地接山城,所在流亡苦甲兵。游子那堪天北望,孤舟应共雁南征。”描绘了战乱中的悲惨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如“干戈满地”、“流亡苦甲兵”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苦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悲愤和无助。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利用了“游子”、“天北望”等词汇,表达了自己无法回乡的痛苦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之情。
颔联“俱传栾布收彭越,相对黄公哭阮生。”进一步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栾布”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栾布,他曾以智谋收服彭越。而“黄公”则是汉末隐士黄宪的代称。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历史意味的意境。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栾布和黄宪的不同命运,暗示了自己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颈联“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这里的“惆怅”一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还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同时,“莫须论往事”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和批判。而“岭猿已过第三声”则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哀思,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未来的不确定。这一联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尾联“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总结了前文的诗意,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气息。诗人用“惆怅莫须论往事”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批判,而“岭猿已过第三声”则是一种象征手法,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哀思,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未来的不确定。这一总结性的诗句不仅呼应了前文的诗意,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同时,诗人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