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相期老涧阿,十年身事付沧波。
凭高风雨江山改,乱后登临感慨多。
古戌烽烟残菊短,骚人愁绪一秋过。
松根敲火泉初沸,且傍岩扉共啸歌。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秋,诗人在夔州(今四川奉节)病中的闲情逸致。诗的首句“散发相期老涧阿”,是说诗人在病中也像陶渊明那样,脱去官服,披散头发,到山涧边的老树下,悠然自得地散步。这里所说的“散发”并非真的散发,而是用“散发”二字形容自己心境的轻松和闲适。“十年身事付沧波”,是说十年来的政治生涯已像沧波一样,被岁月冲刷、卷走。“沧波”即沧海,暗喻世事的沧桑变幻。“凭高风雨江山改”,这一句是说登高远眺,只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却已改变,感慨万千。“乱后登临感慨多”,这句紧承上句而来,是说经历了动乱之后,再登上高处,不禁感慨万千。“古戌烽烟残菊短”,这句写景,以戍堡边塞的烽火与残败的菊花为景,写出了边关的荒凉萧瑟。这两句既是写景,又寓含了对国事的忧虑。“骚人愁绪一秋过”,这是说文人骚客们的忧愁,随着秋天的到来,也渐渐消释。“松根敲火泉初沸,且傍岩扉共啸歌”,最后一句是写自己病中的生活,松林下,泉水初沸,诗人倚靠在岩门,同友人一起放声长啸歌唱。
此诗前六句为全篇之骨架,起首二句写自己闲适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中间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色,并抒发自己的感慨;后二句写自己在病中的活动和心情。
诗中“发”、“沧”、“高”、“烽烟”、“骚人”、“松根”等字词都富有象征意味。“发”(比喻白发)、“沧”(比喻沧海)、“高”(指高山),都是诗人所向往的意象;而烽烟、骚人等词语则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