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干戈战斗新,马蹄已负故园春。
残莺莫惜归来晚,海燕应先梦到频。
云气秣陵三月雨,桃花渔父去年人。
还山不为貂裘敝,江北风烟自起尘。
【注释】秣陵关:古关名,在今江苏南京南郊。干戈:兵器。故园春:故乡的春天,指故乡已沦陷。残莺:即残莺啼,是古代诗人常用来表示伤时感乱之情的意象。海燕:指燕子。频:频繁。云气:云影。三月雨、去年人:都是暗用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意。还山不为貂裘敝:意为我回故乡不是为了穿貂皮衣,而是为了保全自己。江北风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起尘:指战乱发生,尘土飞扬。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应试,因见关内战乱不断,故作此诗抒写忧国伤时的情怀。
首联“满眼干戈战斗新,马蹄已负故园春”。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眼前一片战争烽火,到处硝烟弥漫,连马儿也驮着沉重的负荷,因为战乱已经把故乡的春天也带走了。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满眼干戈”形容战争的惨状,“新”与“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颔联“残莺莫惜归来晚,海燕应先梦到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那被战争打得遍体鳞伤的黄莺,也该懂得珍惜归巢的时候,不要等到春尽夏来才回来。同时,它也应当知道,海燕总是先飞回巢里做梦,它们在梦中梦见的是家乡和亲人,而不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这两句诗以“残莺”和“海燕”作为喻体,生动地比喻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之情,表达了他不愿看到家乡遭受战乱破坏的无奈心情。
颈联“云气秣陵三月雨,桃花渔父去年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秣陵的上空弥漫着战争留下的硝烟和雾霭,就像三月的雨水一样,笼罩着整个大地。而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家园,却只有桃花依旧盛开,仿佛还在等待着渔父的归来。这里的“云气”是指战争留下的痕迹,“三月雨”则是象征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尾联“还山不为貂裘敝,江北风烟自起尘。”“还山”指的是回到故乡。这里的“貂裘”指的是贵重的衣服,它代表着富贵荣华的生活;“江北风烟”则是指北方地区的战乱情况。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宁愿忍受贫困和艰辛的折磨,也要回到故乡去保卫家乡的决心和信念。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思念来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它既展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损失,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