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亭阿亸碧云消,锦䌫牵风送画桡。
青海夜翻春水曲,黄河浪卷雪花潮。
纹波鸳渚烟如织,冰泮鲛丝冷似绡。
为语广陵堤上月,漫将疏影倚吹箫。

红亭阿亸碧云消,锦䌫牵风送画桡。

青海夜翻春水曲,黄河浪卷雪花潮。

纹波鸳渚烟如织,冰泮鲛丝冷似绡。

为语广陵堤上月,漫将疏影倚吹箫。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红亭阿亸碧云消”:这句诗描绘了一座红色的亭子在碧蓝色的天空中渐渐隐去的景象,象征着时间或季节的流逝。”阿冐”是古代对亭子的称呼,此处可能用以形容亭子位置的特点或是其建筑风格。此句表达了一种静谧而又稍纵即逝的美。

  2. “青海夜翻春水曲”:这里的“青海”很可能指的是一个广阔的水域,如青海湖,而“春水曲”暗示了春天的江水在夜晚的变化多端。这句诗通过“翻”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春水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

  3. “纹波鸳渚烟如织”:这里的“纹波”可能是指湖面或河流上的波澜,而“鸳渚”则指美丽的水边。诗人通过“烟如织”形容水边的景色如同细腻的烟雾般连绵不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柔美的画面。

  4. “冰泮鲛丝冷似绡”:这里“冰泮”意指冰块融化后的清凉感,“鲛丝”通常代指珍贵的丝绸,而“冷似绡”则强调了丝绸般的凉爽感受。此句通过对物理特性的描述,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感官体验。

  5. “为语广陵堤上月,漫将疏影倚吹箫”:这里的广陵可能是扬州的别称,而“堤上月”指的是扬州的著名景点瘦西湖边。诗人用“漫将疏影倚吹箫”表达了自己在这样的美景中悠然自得、沉醉其中的心情。这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景交融手法,即通过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综合评价:

《春柳八首其三》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高超的文学技巧。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这首诗不仅美化了读者的视觉和心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尊崇和热爱。此外,诗中多次使用“水”、“雪”、“丝”、“箫”等元素,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还增添了诗意的多样性和音乐性,使得整首诗更加动人和引人入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