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重阁晚依依,飞锡何年此息机。
行尽碧霄平有路,坐看红树不知归。
法身清净山长在,灵境虚无尘自稀。
欲借一枝栖野鹤,深公应笑买山非。
诗句解释
1 上方重阁晚依依:这句描绘了观音岩上方建筑的晚霞映衬,显得特别迷人。”依依”表示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飞锡何年此息机:飞锡,即指僧人行走时所持之锡杖,这里比喻为一种超脱世俗的姿态。”此息机”指的是在此地停留或休息,暗示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行尽碧霄平有路:碧霄,形容天空的颜色,也常用来比喻广阔的天空或境界。”平有路”表示无论走到何处都有道路可走,寓意人生的路途虽有艰难但总有方向。
坐看红树不知归: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沉思与宁静。”红树”可能是指红色的树叶,也可能是用来形容某种红色的景象或者物品,这里用来象征生命的美好和易逝。
法身清净山长在:这里的”法身”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性或本性。”清净”强调的是纯洁无暇的状态。整句话意味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保持一颗清净无瑕的心境始终重要。
灵境虚无尘自稀:灵境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地。”虚无”表示空无一物,”尘自稀”则意味着这样的境界中,尘埃自然减少,象征着心灵的纯净和远离俗世的喧嚣。
欲借一枝栖野鹤:这里的”一枝”可能指的是一枝竹子,也可能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个小确幸。”野鹤”是高洁的象征,诗人通过想要借来一只野鹤栖息,表达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深公应笑买山非:这里的”深公”可能是指唐代禅师深源禅师,他以隐居山林著称。”笑买山非”表示深源禅师认为不应仅仅为了购买一块土地而隐居,真正的隐居应该是出于内心的修行和寻求精神的自由。
译文
观音岩的上方有重重楼宇,它们在傍晚时分显得如此美丽。不知何时开始在这里驻足休息。
走过碧空万里,似乎可以寻找到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坐在那里欣赏那些红色的树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原处。
保持一颗清净无瑕的身心,让山依旧存在。在那种空灵的境界里,尘埃自然稀少。
想要借来一枝竹子来栖息那自由自在的野鹤,深源禅师肯定会笑话我这是买山而不是隐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岩上建筑、自然景观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所提到的“法身清净”、“灵境虚无”等概念,都体现了佛教禅宗对于内心修养和精神自由的重视。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深源禅师的行为,表达了对真正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整体来说,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