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诸君好养马,万国选上咸骅骝。
天闲牵靮披云锦,画出屏幛风飕飕。
学士大夫爱执笔,松雪老人名第一。
曾向平沙画翻滚,筋肉一团舒卷疾。
蹄毛圆动宛不停,牧奴突眼惊欲失。
诏下画院争临效,得其笔意才待诏。
此画画自房大年,不画翻滚变腾跳。
一匹缓步两匹前,首尾交啮騧毛旋。
奚官执辔气矫结,瞻视与马相接连。
画马宜如相马真,不取形似取其神。
今之画者但形似,骐骥入手同凡駪。
三辅种养贵肥腯,御厩收牧中涓人。
可怜天马不得见,俗眼与手徒因循。
前年天子获五骥,顾视相臣立名字。
紫霄赤电随皮貌,付之厮卒谨调系。
未知此马何所能,过都历块谁可乘。
君不见九方高,相马骊黄牝牡非所称。
良骥终不逢伯乐,垂耳伏枥长悲鸣。
这首诗名为《题房大年画奚官牧骥图》,是元朝时期的作品。诗中主要描述了房大年所画的一幅马图,以及人们对这幅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第一句:“元朝诸君好养马,万国选上咸骅骝。”
注释:元朝时期,许多官员喜欢饲养马匹,他们挑选出最优秀的马作为坐骑。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元朝时期,马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句:“天闲牵靮披云锦,画出屏幛风飕飕。”
注释:天空辽阔,骏马被精心地牵拉着,就像穿上了华丽的云锦,画出的屏风上的风声呼啸。
赏析:这句话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马的优雅姿态和美丽外表。
第三句:“学士大夫爱执笔,松雪老人名第一。”
注释:学者和士大夫们都喜爱用笔来描绘马的形象,被誉为“松雪老人”的画家排名第一。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这个画家的艺术造诣非常高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第四句:“曾向平沙画翻滚,筋肉一团舒卷疾。”
注释:他曾在平沙地上描绘过奔腾的马,展现出马的筋肉在快速运动中舒卷自如。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马的动态美,让人仿佛看到了马的活力和力量。
第五句:“蹄毛圆动宛不停,牧奴突眼惊欲失。”
注释:马蹄上的毛发随着动作而摇曳生姿,牧牛的小孩眼睛瞪得大大的,惊讶得几乎要掉下来。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现了马的灵动与可爱。
第六句:“诏下画院争临效,得其笔意才待诏。”
注释:皇帝下令让画院的人去临摹这幅画作,只有真正掌握了马的神韵的人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御用的画家。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这幅画的价值,以及它对画家的影响。
第七句:“此画画自房大年,不画翻滚变腾跳。”
注释:这张画是由房大年亲手完成的,他不模仿其他画家的技巧,而是追求马的神态和神韵。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房大年的独特风格和他对马的理解。
第八句:“一匹缓步两匹前,首尾交啮騧毛旋。”
注释:一匹慢慢行走在前面,另一匹紧随其后,它们的头和尾相互缠绕在一起,马鬃随风飘动。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马群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
第九句:“奚官执辔气矫结,瞻视与马相接连。”
注释:一个奚官握着缰绳,气势威猛,目光紧盯着马儿,仿佛马儿与他心意相通。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奚官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第十句:“画马宜如相马真,不取形似取其神。”
注释:画家画马应该像相马一样,抓住马的神态和气质,而不是单纯地复制外形。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创作应追求内在的神韵和真实感。
第十一句:“今之画者但形似,骐骥入手同凡駩。”
注释:现在的画家只注重模仿马的形状,结果导致优秀的马与普通马没什么两样。
赏析:这句话批评了当时绘画界的现状,指出真正的艺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形模仿。
第十二句:“三辅种养贵肥腯,御厩收牧中涓人。”
注释:在汉朝,三辅地区(长安附近)以养殖肥壮马匹闻名,皇家的御厩里也专门有专人负责喂养和管理这些马。
赏析:这句话提到了古代对于良马的重视和皇家的养殖制度。
第十三句:“可怜天马不得见,俗眼与手徒因循。”
注释:可惜那些天生的骏马无法见到主人,普通人的眼光和手艺也只能徒劳无功。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良驹无法得到赏识的惋惜之情。
第十四句:“前年天子获五骥,顾视相臣立名字。”
注释:前年皇上得到了五匹珍贵的骏马,他仔细观察宰相大臣们为这些马起的名字。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皇权对马匹的重视以及对宰相大臣们的考验。
第十五句:“紫霄赤电随皮貌,付之厮卒谨调系。”
注释:紫色的天空和红色的雷电跟随在马皮上出现,却被交付给一些普通的仆人谨慎地照料。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马的美丽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这些马的珍贵和不易得到。
第十六句:“未知此马何所能,过都历块谁可乘?”
注释:我不知道这匹马有什么特殊的能力,经过京城时能有多少人可以乘坐它?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马的好奇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马的珍视。
第十七句:“君不见九方高,相马骊黄牝牡非所称。”
注释:你见过九方皋吗?他擅长相马,但他推荐的马都是黄色和黑色的母马。
赏析:这句话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相马高手九方皋,但他推荐的动物并不总是理想的选择。
第十八句:“良骥终不逢伯乐,垂耳伏枥长悲鸣。”
注释:优秀的马最终没有遇到懂得欣赏它们的伯乐,只能低头耷拉耳朵,默默忍受痛苦。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优秀人才未能得到重用的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