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何遥遥,遥遥三千里。
一里一千家,家家生荆杞。
空房乳狐兔,荒沼游蛇虺。
居人去何之,散作他乡鬼。
新鬼无人葬,旧鬼无人祀。
相逢尽一哭,万事今如此。
国家启封疆,尺地千弧矢。
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
大风断松根,小风落松子。
松根尚不惜,松子亦何有。

【注释】

①感怀:感慨。感,动于心而发于外的情思。②遥遥:遥远的样子。③千家:形容多。④荆杞:即枸杞子,一种中药。

⑤乳:产下小兽。⑥蛇虺:毒蛇、蚯蚓。⑦居人:指居住在海滨的居民。⑧散:分散。⑨一哭:一起痛哭。⑩尺地千矢:一寸土地用上一千支箭来防御。比喻国土被占或国土沦丧。

【译文】

辽阔的海滨多么遥远,三千里路隔天涯。

一里路就有一家人家,每家都有生荆、生杞。

空荡荡的房屋住着狐兔,荒废了的池塘里有蛇虺。

海滨的居民都到何方,他们成了他乡的鬼魂。

新死的鬼魂无人安葬,旧日的鬼魂也得不到祭礼。

我们相遇时一起痛哭,世间万事都如此凄凉。

国家开辟疆土,一寸土地用上一千支箭来防御。

人民自古就重视,如今却像泥一样弃之不顾。

大风把松树连根切断,小风吹落了松籽。

松树尚且舍不得砍伐,松籽又有什么值得珍惜。

【赏析】

此为《感怀》组诗中的第三首,写海滨荒废景象,感叹人民流离失所,最后提出“尺地千矢”和“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的罪恶。全诗以议论为基调,夹杂描写,感情强烈,语言简练。

第一句“海滨何遥遥”,起势不凡。“遥遥”两字,既写出距离之远,又暗示海滨荒凉。“三千里”一句承“遥遥”而来,突出了海滨的偏远。

第二句“一里一千家”,进一步渲染海滨荒僻。“家家生荆杞”四字,则点出海滨荒凉的原因。“家家”二字,说明这里的人丁稀少;“生荆杞”三字,则说明人们生活困苦。这两句合起来,不仅写出了海滨荒凉,而且写出了海滨人民的苦难处境。

接下来四句,作者通过描绘空荡荡的房屋、荒废了的池塘、游来游去的蛇和蛙等物象,表现了海滨荒废的情景。“空房”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海滨荒废之广、之深。“空房”、“生荆”、“生杞”等词语,都透露出海滨人民生活的艰苦与荒凉。

第五六句“居人去何之,散作他乡鬼”,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海滨人们的同情与悲悯之情。“居人”二字,既指海滨的人们,又暗指作者自己。“去何之”三个字,既表明人们离开了海滨,又暗示了人们被迫离开家园的悲惨命运。“散作他乡鬼”五字,既表明了人们的命运,又反映了海滨荒凉的社会现象。

最后六句,诗人由海滨荒弃的景象联想到国家大业,指出了国家大业的艰难险阻。“新鬼”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新鬼”二字,既指刚死去的鬼魂,又指尚未归去的人们;“旧鬼”二字,既指已归去的鬼魂,又指还未来得及归去的人们。“新鬼”两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刚死去的鬼魂没有地方安葬,那些还未归去的人们也没有地方祭祀。这一层意思,既揭示了海滨荒凉的原因,又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的本质。

最后两句“相逢尽一哭,万事今如此”,则以议论为主,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相逢”二字,既指作者与海滨居民的相逢,又指作者与海滨人民共同经历的风雨;“一哭”二字,既表明了作者与海滨居民共同面对困境的悲痛心情,又反映了海滨居民在逆境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精神风貌。“万事今如此”五字,既表明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现实,又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无奈。

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借海滨荒凉景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前八句主要写海滨荒凉,后二句则以议论为主,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既有生动具体的描绘,又有深刻的议论,语言简练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