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司兵法信如何,曾拜当年马伏波。
铜柱嵯峨凌石塔,瘴江明净出烟萝。
归田老叟无称颂,入树秋声当凯歌。
我在沧洲闻信息,也携樽酒舞渔蓑。

【译文】

法司的兵法信如何,曾拜当年马伏波。

铜柱嵯峨凌石塔,瘴江明净出烟萝。

归田老叟无称颂,入树秋声当凯歌。

我在沧洲闻信息,也携樽酒舞渔蓑。

【注释】

平寇二首:指李白和杜甫的诗作。《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杜少陵集》,卷五十五有《李太白文集》二十卷。

聂分巡:指唐朝诗人、书法家聂夷中,曾任荆南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因号“聂公”;又以官衔“荆南节度”为别称,又称“聂公”。

马伏波:《汉书·卫青传》载,马援(字孟常)初仕汉,后任交趾太守,在征伐交趾时,曾得当地酋长之助,故得名“伏波将军”。后借指战功赫赫的将帅。

铜柱:即铜柱记功碑。相传汉武帝征服南越时,在南海设立铜柱,以表彰军功。

石塔:即石塔寺,在今湖南沅陵。

烟萝:烟雾缭绕之景象。此指山间云雾。

沧洲:即沧海洲,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长江中,为古时渔民捕鱼之地。

归田老叟:指隐逸山林的老者。

当:适逢。

凯歌:胜利的赞歌。

沧洲:即沧海洲,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长江中,为古时渔民捕鱼之地。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作者正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首句“法司”二字暗藏典故,“法司”是指掌管刑狱的部门,“兵法”则指军事法规。这句诗表面上是说,法律如同兵法一样严谨,但实际上是在表达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认为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句“曾拜当年马伏波”,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马援,他在讨伐南越时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这里用马援来比喻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士们。

第三句“铜柱嵯峨凌石塔”,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铜柱矗立在高高的石塔之上,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四句“瘴江明净出烟萝”,则是描绘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江流,两岸绿树成荫,云雾缭绕。这里的“瘴江”指的是南方多雾的地方,而“烟萝”则是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整句话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第五句“归田老叟无称颂”,表达了自己虽然已经年迈,但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愿被外界所左右。这里的“归田老叟”是指那些隐逸山林的老者,他们远离尘世纷扰,追求一种清静的生活。

第六句“入树秋声当凯歌”,则是用来表达作者对于胜利的渴望和喜悦之情。这里的“凯歌”是指胜利的歌,代表着一种欢快、激昂的情绪。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期待和向往之情。

最后一句“我在沧洲闻信息”,则是说自己在沧洲听闻一些消息或讯息。这里的“沧洲”指的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可能是作者心中的某个梦想或者目标所在之处。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的展望和憧憬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意境深远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