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度榆林,饮马长城窟。
旧传窟边多白骨,云是秦时筑城卒。
窟中泉已清,无复昔时腥。
不见古人迹,空照今人形。
征马往来少曾断,饮处才干看又满。
长城今在疆域中,马来不绝泉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鉴赏时,先要了解全诗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运用的手法、表现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等,同时注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此题中,“饮马”是重点,“长城窟”是关键词,“旧传窟边多白骨”,这是对“饮马”的描写,也是对“饮马”的概括,“窟中泉已清,无复昔时腥”,这是对“饮马”的描写,也暗示了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不见古人迹,空照今人形”这句既是对“饮马”的描写,也是对“饮马”的概括,最后一句“征马往来少曾断,饮处才干看又满”,这是诗人的想象,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案】
译文:凌晨越过榆林,来到长城的窟旁饮水。
传说窟旁曾经有很多战死的士卒尸骸,他们都是修筑长城的秦朝士兵。
如今窟中泉水已经变得清澈,不再有往日的血腥。
再也见不到那些古代的将士,只能看到今天的人们在这里饮水。
过去的战马来去稀少,但水井仍然保持着生机,水井边的树木也长得郁郁葱葱。
现在长城还在,但是马来不断,泉水也源源不绝。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长城窟内景象的画面。全诗紧扣“喝马”二字展开,通过写“喝马”的地点、环境、历史、现状和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描绘。
首句“饮马”,是全诗的焦点。在榆林喝马,是诗人的行踪。“窟”,即城洞,在今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境内。这里距长城很近,是古时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据《明一统志》记载:“在州北三十里。”可见,这城洞在明初还保留着。
第二句“窟边多白骨”,是诗人的所见。“白骨”,是指战死的士卒尸骸。“云是秦时筑城卒”,是诗人的想象。秦时筑长城,其役主要是民夫。当时为了解决运输粮食和兵器的需要,便大量征发百姓服徭役,其中就包括很多筑城的民夫。他们或因劳累过度而病死,或因饥饿寒冷而死,死埋在城洞附近。
第三句“泉已清”,是诗人的所见。“无复昔时腥”,则是诗人的感受。“昔时腥”,指战马饮水后带来的腥臭味。“无复”,就是再也没有,没有这种气息。从这句可以看出,战乱早已结束,和平安定的生活已经开始。
第四句“不见古人迹”,是诗人的所见。“空照今人形”,则是诗人的感受。“古人迹”,指过去征战的人。“今人形”,是说今天的人在这里饮水,就像过去的战士一样。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过去战争的遗迹已经看不到了,只剩下后人在此饮水,仿佛在纪念过去的战斗。
第五句“征马往来少曾断”,是诗人的所见。“饮处才干看又满”,则是诗人的感受。“征马”,指出征的战马。“断”,是指断绝。“干”,是充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过去的征马来往很少见,但水源却始终不干涸,说明水源是充足的。
第六句“长城今在疆域中”是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马来不绝泉无穷”,是对现实的描绘,是诗人的想象。这里的“马来不绝”,既指历史上的战争,也包括现代的战争;“泉无穷”,是指水源充足,也象征着人民的生活永远富裕。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长城窟时所作,通过对长城窟内的所见所感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