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迟岁欲暮,白日临青峰。
云堕几声雁,山传何处钟。
失门闲鸟入,拨竹老僧逢。
负杖听溪水,春烟已万重。
【译文】
在山中徘徊,一年将尽,白日照耀着青翠的山峰。
几声雁鸣打破了宁静的山村,传来了远处寺庙的钟声。
失意的人闲来无事,进入山中,遇见了一个打柴的僧人。
拄着手杖听溪水潺潺流过,春雾弥漫,一片迷茫。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时的作品。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写自己游历山林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栖迟岁欲暮”,描绘出诗人身处山林之中,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景象。这里的“栖迟”既指栖息停留,又暗含了诗人对世事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次句“白日临青峰”,则是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之中的美丽景色。“青峰”指的是青山,诗人通过观察,将白日照耀下的青峰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第三句“云堕几声雁”,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美好景象。“云堕”形象地描绘了云朵飘落的情景,“几声雁”则传达出了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雁鸣声时的心境。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四句“山传何处钟”,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山林之美的感受。通过描写山林之中传来的钟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美好境界的向往。
第五句“失门闲鸟入”,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诗人看到一只鸟儿从门缝中飞入,感受到了山林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第六句“拨竹老僧逢”,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人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遇到一个打柴的僧人,与他交谈、交流,感受到了山林中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最后一句“负杖听溪水,春烟已万重”,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生活场景。诗人拄着手杖静静地聆听溪水的流水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笼罩整个山林。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