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多奇山,其肤乃在水。
杭人伴妇游,嗜肉不嗜髓。
先生每追随,茧足穷其底。
何处识老髯,自虎跑杲始。
【注释】
《赠李云峰 其一》:西湖多奇山,其肤乃在水。杭人伴妇游,嗜肉不嗜髓。先生每追随,茧足穷其底。何处识老髯,自虎跑杲始。
“西湖”:指杭州西湖;“奇山”:奇特的山峰;“肤”:表面;“杭人”:杭州人;
“伴妇”:陪同老婆;“嗜肉不嗜髓”: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髓;“先生”:指作者自己;“追随”:跟随着;“茧足”:形容脚上的茧子,比喻对某一事物特别有研究或兴趣;“穷其底”:探究其根源;“老髯”:胡子,借指老人;“杲”:即赵杲,是南宋时期一个著名的隐士;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写景、咏史、抒情、记事等手法,描绘了一幅西湖美景的画面。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西湖之奇。首二句,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奇美的轮廓。西湖之美,在于它的湖光与山色。山美则山之形,水美则水之态,湖面如镜,倒映着山的倩影,使山更显神奇。次二句,进一步写山之特点。山虽美,但人们更喜欢看山的外表而不愿探究其内涵,就像杭州人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吃骨髓一样。第三句,由山及人,写人与山的关系。诗人说:“跟着先生的人,总是跟着他到山里去。”这里的“先生”,指的是作者自己。“茧足”,喻指对某一事物特别有研究或兴趣。“穷其底”,探究其根源。这里,诗人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深山之中,引导他们去探寻那蕴藏其中的奥秘。
第四至八句为第二部分,主要写赵杲隐遁于山中。首二句,点明赵杲隐居的地点和时间。赵杲隐居于山中,已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期的选择和考验才决定的。“自虎跑杲始”一句,表明赵杲隐居的地点就在杭州城西的虎跑山上。虎跑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17号的飞来峰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初名为宝积寺,宋元丰六年(1083年)改称虎跑,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改称灵顺寺,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建时易现名为虎跑寺,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自虎跑杲始”,说明赵杲选择隐居的地方,是经过长期思考和考察的结果,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否定与抗议。“老髯”句,是对赵杲形象的概括。赵杲是一位高风亮节的隐者,他的品格高尚,令人敬佩。“自虎跑杲始”一句,既表明了赵杲隐居的原因,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人格的崇敬之情。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前二句,写虎跑寺的景色。虎跑寺坐落在秀丽的山水之间,四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幽静。寺内的建筑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后二句,写虎跑寺的传说。相传唐代高僧玄觉在此结庐隐居,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这座山林取名为“虎跑”。又据《武林旧事》记载,北宋名臣赵抃曾在这里读书,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山水的描绘和对赵杲隐逸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那些追求名利、不顾人民死活的封建统治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