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登层台,钩帘看幽壑。
秋色动远林,千厓自空廓。
俯视清川流,或见沙鸟落。
凉飙拂襟袂,闲云浮飞阁。
积案苦相仍,对此聊自乐。
吴山亦佳丽,登临忽疑昨。
书台藤藓荒,伊人久云邈。
馀香有丛桂,三嗅风前萼。
勖哉千古心,勿俾利名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主题;然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要联系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思,并准确填写在指定位置;接着把握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如意境特点、手法特点等;最后,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本诗是一首山水小诗,通过“登临”、“俯视”、“闲云”等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作者超脱世俗纷扰、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答案】
译文:
与客登上高高的层台,钩好帘子观看幽深的山谷。秋色使远处的树林显得生动活泼,千岩万壑也显得空阔无际。俯看清澄的流水,有时看见沙鸥在水面低飞。一阵凉风吹拂着衣襟袖口,飘浮的白云仿佛飞阁一般。案上积满了各种公文,苦于应付不断的事情,因此在这里我聊以自慰。吴山也风光秀丽,登临高处忽然感到像昨天一样。书台藤蔓长满苔藓,伊人早已不在这里了。残留的香气有丛桂,嗅三下就能闻到风前桂花的芬芳。希望啊,人们一定要保持千古流传的理想志向,不要被利禄功名所束缚。
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游毗卢寺时的感受。开篇两句点出地点和季节,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与客”“钩帘”表明诗人不是独自一人登临,而是与友人一起的,“钩帘”二字写出了友人的兴致之高。“千厓”二句写景中寓情。“远林”指远处的山林,“空廓”则写出了秋天山林的空旷、寂静。“俯视清川流”,写出了诗人站在楼台上居高临下地俯视清澈见底的江水流淌的景象,“或见沙鸟落”,沙鸟即沙鸥,是水边常见的鸟类,诗人看到沙鸥在水面低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凉飙拂襟袂”,“凉飙”指清凉的风,“拂襟袂”,写出了风力之大,使人感到凉爽之意。诗人还用“闲云浮飞阁”,“积案苦相仍”进一步渲染了一种闲适、宁静的气氛。“吴山亦佳丽”,吴山即今天的虎丘山,“登临忽疑昨”一句写出了诗人对虎丘山的喜爱之情。诗人在登临虎丘时,忽然觉得好像昨日才来到此地似的,这既说明了诗人对虎丘山的熟悉程度,也写出了虎丘山风景秀美的迷人之处。“书台藤蔓荒”,书台就是书房,藤蔓长满了书台,说明这里很久没有打扫,书台荒芜了。“伊人久云邈”,伊人就是旧友或亲人,“云邈”是指远离了。这二句写出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馀香有丛桂”,余香即花香,丛桂即桂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桂花的香味还留存在周围,诗人闻到桂花的香味而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朋友。最后两句“勖哉千古心,勿俾利名缚”,告诫后人要立志高远,不要被名利所束缚。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