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山前送我船,分携不觉又经年。
梦回谁道故乡远,情到那堪别思悬。
辽海关山明夜月,清溪桑梓带寒烟。
自惭叨受长城寄,姜被何时得再连。
【注释】
1.赤石山: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市。2.分携(fēn huí):离别。
3.辽海:即辽东,泛指北方。4.明夜月:明亮的月光。5.清溪:清澈的溪流。6.桑梓:家乡的代称。7.长城:指边塞。8.姜被:用姜汁浸渍过的被子。
【赏析】
寄长兄廷杰
诗人于赤石山前送船,分袂之际不觉又是一年。梦回时谁说故乡遥远?情深难舍别绪萦怀。辽关月明,寒夜清溪,桑梓一带烟雾缭绕。自愧蒙受兄长关照,何时才能再相见?
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首联写与友人分别,“分携”二句点明题意;颔联写别后相思,“远”“悬”二词见出情深;颈联写送别之地,“辽海关”和“清溪”二句,既写出送别地点,又暗喻兄弟之情;末联表达对兄长的思念之情。全诗写得含蓄蕴藉,委婉动人。
首联起笔直入正题:“赤石山前送我船,分携不觉又经年。”这是一幅别离的画面——在赤石山前,我送你的船要走了,我们不得不分手,但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间又一个年头过去了。
“赤石山前送我船”一句中的“山前”二字,不仅表明了送别之地,而且暗示了送别的时间。诗人选择了赤石山作为送别的地点,是因为赤石山是他与兄长廷杰相识的地方。在这里送别廷杰,有着特殊的意味,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他们友情的肯定。
“分携不觉又经年”,这里的“分携”二字,既是对上一句的回应,也是对整个送别场面的概括。他们因为分别而感到不舍,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不舍与时间流逝的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人转而写梦回时分的情景。“谁道故乡远”,这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感受。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有些人来说,故乡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心灵的归宿;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故乡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诗人,正是后者的代表。在他心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当诗人在梦中与故乡相遇时,他才会感慨地说“谁道”呢?这并非是对故乡的否定,而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他通过这样的表述,展现了他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无论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都无法改变他在现实中的处境。于是,他只能将这份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这份情感的力量,却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
“情到那堪别思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别绪的深深担忧。离别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别离后的思念。诗人将这种思念比作悬挂在空中的丝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始终牵动着他的心。这种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辽海关山明夜月,清溪桑梓带寒烟”两句,则是对送别场景的具体描绘。辽海关山,象征着北方的辽阔和雄浑;清溪桑梓,则代表了南方的静谧和美好。这两处景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惭叨受长城寄,姜被何时得再连”,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愧疚与期盼。长城之寄指的是自己承受着兄长的关怀和牵挂,而姜被则是用姜汁浸泡过的被子,象征亲密无间的朋友情谊。
诗人自感辜负了兄长对他的深情厚谊,不禁感到内疚。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与兄长相聚,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期盼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同时,这也体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