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旷多树林,日赤溪路永。
我行一何劳,窈窕溯川岭。
湍流好石斗,沙砾与舟鲠。
行行指前栖,望望不得逞。
火云渐暧灭,蝉鸟空山静。
奄忽青松间,了了挂圆景。
一与幽赏遇,遂使烦虑屏。
先书谢庐僧,为扫香炉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舟怀”是诗题,点明了作者在船上所感怀的内容,全诗即由此而生。

(1)“天旷多树林,日赤溪路永”,意思是:天空辽阔,树林密布,太阳照到溪边,小路就变长了。“旷”,指广阔;“树”,树木;“赤”,太阳晒红了;“溪”,溪流;“路永”,小路长。“日赤”二字写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这两句为第一联,写船行途中所见的壮阔景色。

(2)“我行一何劳,窈窕溯川岭”,意思是:我行啊,是多么劳累啊;我溯水而上,攀援着山岭。“窈窕”指高峻;“溯”,逆流而上;“川”,指江;“岭”,山冈。“行”字承上启下,既承接了“日赤”句描写的景色,又引出下文的“劳”字。“劳”,劳累、辛苦之意。“窈窕”“川岭”两句是第二联,写船行途中的劳顿之苦,也写出了船行的艰难险阻。

(3)“湍流好石斗,沙砾与舟鲠”,“湍流”、“沙砾”、“舟鲠”皆指船在激流中行驶,水流急而石头多。“鲠”,指阻碍。这两句是第三联,写船行途中遇到的困难。

(4)“行行指前栖,望望不得逞”,“指前栖”,指眼前栖息;“逞”,满足。这两句是第四联,写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后产生的感慨。这两句是第四联,写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后产生的感慨。

(5)“火云渐暧灭,蝉鸟空山静”,“火云”,指太阳照射下的云,此处指太阳西落时天空的颜色;“暧”,指天色渐暗;“灭”,消失;“蝉鸟空山静”,指蝉鸣鹊叫之声已消失,群山寂静无声。这两句是第五联,写夕阳西下时的美景。

(6)“奄忽青松间,了了挂圆景”,“奄忽”,忽然的意思;“青松”,青翠的松树;“了了”,清晰的样子;“圆景”,指明月。这两句是第六联,写诗人在欣赏明月时产生的感慨。

(7)“一与幽赏遇,遂使烦虑屏”,“幽赏”,幽静的观赏;“幽”,幽静;“一遇”,一次遇到;“烦虑屏”,烦恼忧虑都消失了。这两句是第七联,写诗人在幽静的观赏中摆脱烦恼忧虑。

(8)“先书谢庐僧,为扫香炉顶”。“书”指写信;“谢庐僧”,告诉庐州的僧人;“香炉”即香炉峰;“为扫香炉顶”,意为请僧人替我打扫香炉峰顶。这两句是第八联,写诗人写给庐州的僧人并告知打扫山峰之事。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人乘舟游览庐山,一路风尘仆仆,历尽艰辛。当夜幕降临时,他站在舟中,仰望星空,遥想庐山的美丽风光,不禁产生了无限感慨。诗中以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主干,表达了诗人的游兴和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首联描写了诗人舟行途中所见的景色:天空辽阔,树林密布,太阳照到溪边,小路就变得很长了。“旷”字点明天气晴朗,光线明亮;“树”字写出了树林的茂盛;“赤”字写出了阳光的炙热;“溪”字写出了溪边道路的漫长。

颔联描写了诗人在舟行途中的劳苦之情以及在崎岖道路上行走的艰辛:我行走啊,是多么的劳累啊!我攀援着山路,越过山冈。这里用一个“劳”字来表达诗人旅途的疲惫和劳顿。

颈联描写了诗人舟行途中遇到的困难:湍急的水流,使得石头互相碰撞;沙粒和泥土混杂在一起,使得船难以前进。这里通过“湍流”和“沙砾”这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船在激流中的艰难险阻。

尾联描写了诗人在舟行途中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我凝视着前方栖息的地方,但无法得到满足。这里用“了不了”一词来形容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无奈和失望。

五、六两联描写了诗人欣赏明月时产生的美好意境和感受。诗人在月光下欣赏到了美丽的山水风景,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从而摆脱了烦恼和忧虑。这里的“月”既是自然景观,又是诗人情感的象征。

最后两句是诗人给庐州的僧人写的一封信件。他告诉僧人要为他打扫香炉峰顶,以此表示对僧人的帮助和感谢。这里的“谢庐僧”既表现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庐山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