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文被体,粟菽味充饥。
常人未识察,往往争好奇。
贪奇不愿宝,刻成无当卮。
大钧播万类,琐细各有宜。
得时易长养,失叙徒施为。
哀哉杨朱泪,滴向他路𡵨。
正途亦甚坦,舍此将安之。
【注释】
- 布帛文被:指古代文人常穿的衣服,文被是文士的被子。
- 粟菽味充饥:粟菽是古代的粮食。
- 常人未识察:普通人没有见识。
- 往往争好奇:常常争夺新奇的东西,不满足现状。
- 贪奇不愿宝:贪图新奇的东西却不愿珍惜它。
- 刻成无当卮:把物品刻成无用的器皿。
- 大钧播万类:天平(秤)上万物平等地分布。
- 得时易长养:得到合适的时机就容易成长、发展。
- 失叙徒施为:失去条理只会徒劳无功。
- 哀哉杨朱泪:可怜像杨朱那样的人,只能落泪。
- 正途亦甚坦:正确的方法也是非常平坦的。
- 舍此将安之:如果舍弃了这个方法,又该做什么呢?
【译文】
布帛制成文被,粟菽填饱肚子。
普通人不了解真相,总是喜欢争斗新奇。
贪图新奇却不肯珍惜,把它刻成了无用的器皿。
万物平等地分布,在合适的时候就能生长。
失去了条理就会徒劳无功。
可怜像杨朱一样的人,只能落泪而无处诉说。
正确的方法是非常平坦,舍弃了这个方法,又该做什么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强调“正途”的重要性。首句写布帛制成的文被和粟菽填饱肚子,暗示着物质上的丰足,但这种丰足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接下来,诗人用“常人未识察”和“往往争好奇”来形容人们只注重表面的新鲜事物,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接着,诗人用“贪奇不愿宝”和“刻成无当卮”来说明,人们过于追求新奇,结果却是得到了无用的器皿。这里的“贪奇”和“刻成无当卮”都表达了一种负面的意义,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害。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强调了“正途”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才能使万物得以生长,失去条理只会徒劳无功。这里的“得时易长养”和“失叙徒施为”都表达了一种正面的意义,强调了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诗人用“哀哉杨朱泪”和“正途亦甚坦”来结束全诗。杨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家,他主张清高寡欲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社会矛盾和纷争。诗人在这里用杨朱来象征那些追求新奇的人,他们虽然看似有所作为,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相反,那些遵循“正途”的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整首诗以物喻人,通过对比来强调“正途”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布帛文被和粟菽填饱肚子的描述,引出人们只注重外表新奇而忽视内在价值的问题。然后,通过贪奇不愿宝和刻成无当卮的比喻,揭示人们追求新奇可能导致的危害。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的观点。最后,诗人以哀哉杨朱泪和正途亦甚坦的结尾,表达了对那些追求新奇的人的惋惜以及对正途的重视。